【例文】“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顺风虽劲,难保不生逆浪;春阳虽暖,难保不降寒霜。认清形势、审己知微,才能“收好帆”。钟鸣鼎食之家,常有倾覆之祸;佩玉垂绅之士,须有切肤之忧。那些善于在高峰中看到低谷、在顺境里预知逆势的人,往往能够化险为夷,成就不凡事业。(中国纪检监察报《骑马莫轻平地上》) 【典故】出自宋代吕祖谦《左氏博议·晋赵盾侵郑》,物之以顺至者,必当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盾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游畋,每足以殒人之躯久矣。 【释义】意思是,天下的祸患,不是产生于逆境,
【例文】孔子志向明确,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下,他一生坚持不懈。一方面积极入仕,先后为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另一方面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求实现心中之道。面对长沮、桀溺等人的质疑与不解,孔子坚持“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笃定前行。(中国纪检监察报《笃行致远》) 【典故】出自出自《论语·微子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义】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赏析】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导向是
【写材料用典】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例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说文解字》中说:“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这表明古人早已认识到,历史、现在、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所谓历史眼光,就是将事物和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发展进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以此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更好地把事业推向前进。(学习时报《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 【典故】出自宋代曾巩《目录序》,盖史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XX市近年来人才工作综述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人才”二字,寥寥数笔,却是活力之源、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市之基,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XX提出的殷切期望。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打造“才聚沂蒙、智汇琅琊”人才品牌,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保障,推进人才强市迈出坚实步伐。 党管人才 凝聚人才发展合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写材料用典】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例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说文解字》中说:“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这表明古人早已认识到,历史、现在、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所谓历史眼光,就是将事物和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发展进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以此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更好地把事业推向前进。(学习时报《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 【典故】出自宋代曾巩《目录序》,盖史
【例文】“君子志于泽天下”。在杨善洲、甘祖昌、林俊德、张富清这些共产党员眼里,初心不是一时一地的誓言,而是一生一世的信念,他们把党的初心使命早已刻在心里、印在脑中、融入血脉。(解放军报《领导干部要有淡泊名利的静气》) 【典故】出自宋代刘炎《迩言卷三》,忠臣义士气拂云,汉文人才子之气亦然,其所以然者不然矣,君子志于泽天下,小人志于荣其身。 【释义】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志向在于造福天下百姓,品德低下的人志向在于自己荣华富贵。 【赏析】古人讲,“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崇高的理想信念是
【例文】“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魏书·长孙道生传》记载,北魏长孙道生廉洁简约,担任三司之职,而衣着朴素,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菜肴。道生的住宅低矮简陋,出任地方长官后,他的子弟将房屋重新修缮一遍,建起大堂及四周的廊屋。道生回来叹息道:“从前霍去病认为匈奴没消灭,而无以为家;现在强大的敌人还在漠北游荡,我怎么能安稳地住这华美的房子呢!”“乃切责子弟,令毁宅”。长孙道生公心为国,光明正大,不把做官当作谋私的工具,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中国纪检监察报《治官事则不营私家》) 【典故】出自宋代苏洵《审敌》,与知其势将有远祸,而度己不及见,谓
【例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关键就在于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乃至面对生与死的冲突,都能坚守“义以为上”的道义选择与价值追求,并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自由。(中国纪检监察报《君子处事 于义合者为利》) 【典故】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释义】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赏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对义的推崇、对义的重视,影响了无数志士仁人。在苦寒之地,苏武持着代表汉朝的旌节,放牧羊群,幕天席地,餐
【例文】“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强国强军,要在得人。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选拔人才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集聚了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人才。(解放军报《白璧微瑕,不失其宝》) 【典故】出自明代余继登《通鉴》,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才者,国之宝也。 【释义】意思是,建造大厦的人,必定依靠众多的工匠;治理天下的人,必定借助大量的人才。 【赏析】古人讲,“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稀缺的战略资源。人才靠等
【例文】“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魏书·长孙道生传》记载,北魏长孙道生廉洁简约,担任三司之职,而衣着朴素,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菜肴。道生的住宅低矮简陋,出任地方长官后,他的子弟将房屋重新修缮一遍,建起大堂及四周的廊屋。道生回来叹息道:“从前霍去病认为匈奴没消灭,而无以为家;现在强大的敌人还在漠北游荡,我怎么能安稳地住这华美的房子呢!”“乃切责子弟,令毁宅”。长孙道生公心为国,光明正大,不把做官当作谋私的工具,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中国纪检监察报《治官事则不营私家》) 【典故】出自宋代苏洵《审敌》,与知其势将有远祸,而度己不及见,谓
【例文】孔子志向明确,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下,他一生坚持不懈。一方面积极入仕,先后为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另一方面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求实现心中之道。面对长沮、桀溺等人的质疑与不解,孔子坚持“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笃定前行。(中国纪检监察报《笃行致远》) 【典故】出自出自《论语·微子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义】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赏析】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导向是
【例文】孔子志向明确,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下,他一生坚持不懈。一方面积极入仕,先后为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另一方面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求实现心中之道。面对长沮、桀溺等人的质疑与不解,孔子坚持“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笃定前行。(中国纪检监察报《笃行致远》) 【典故】出自出自《论语·微子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义】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赏析】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导向是
[写材料用典]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例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小人气大,君子量大”“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自古以来,宽大度量就为世人所推崇。何为度量?墨,滴于水杯中,水变浑浊;滴于海洋中,毫无影响,这便是度量。一个人度量有多大,格局便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解放军报《度量影响人生格局》) 【典故】出自明代洪应明《呻吟语·卷二·乐集·修身》,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释义】意思是,放宽心胸,容纳天下事物;谦虚谨慎,接受天下仁善;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