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123”工作法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近年来,县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实施“123”工作法,坚持一条主线,构建两种模式,开设三大课堂,着力在思想引导、培训形式、学用结合上重点发力,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一、坚持“一条主线”,抓实学习让内涵“富”起来。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县乡党校主阵地,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内容科学制定“学习套餐”,邀请各领域领导干部、专家人才、业务骨干、致富能手等通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现场授课等方式开展业务教学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认真落实县委统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分工负责的“1+1+N”党员教育培训模式,按照“统筹推进、分层分批、全面覆盖”总体思路,围绕10个领域8个群体党员,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分级分类建立书记带头学、支部集中学、党员自主学、巡回宣讲学、送教上门学“五学”机制,推动党员教育向“神经末梢”延伸覆盖,助推广大党员进一步筑牢政治忠诚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目前,县乡两级党校累计举办各类培训215期,培训2.48万人次。
二、构建“两种模式”,创新形式让培训“活”起来。以
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活动36场次1280人次,帮助提升党性修养。设立一线课堂提能力。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运用“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上台讲+实地看”等方式,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到乡村振兴示范点、“两强两富”示范村、产业发展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帮助党员干部提升履职能力。今年来,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现场教学活动12场次600余人次。设立实践课堂暖民心。依托主题党日载体,常态化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立足岗位作贡献”等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文明城市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实践中发挥作用、检验成效。瞄准人民群众发展需要,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等系列活动,培养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增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