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打造党员教育“强引擎”——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党员教育指明了新方向、锚定了新坐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聚力“凝心铸魂”工程,抓实做优党员教育,是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之举。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通过深入学习全会精神,结合工作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在不断探索与思考如何将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党员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为党员成长成才“赋能”,为党的事业发展“蓄势”。
一、“精准导航”:绘制党员教育“路线图”
全会强调,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员教育中,必须精准定位教育内容,紧密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党员绘制清晰的学习“路线图”。
我们积极探索“需求导向式”教育内容规划。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党员的学习需求和工作困惑。例如,针对基层党员关注的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基层治理经验分享等内容,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进行专题授课;对于机关党员,着重加强政治理论、党纪国法和业务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和重大节日,及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组织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党史题材影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等,使党员教育内容既紧扣时代脉搏,又贴合党员实际需求,增强了党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另外,我们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制定长期的党员教育规划和年度学习计划,将党的基本理论、党性修养、能力提升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推进实施。例如,开设“党员政治理论学习进阶班”,按照从基础理论到深入解读、从党性认知到党性实践的顺序,为党员设计系统的学习课程,帮助党员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学习的碎片化和随意性,确保党员教育内容“营养均衡”,助力党员在学习的“高速公路”上稳步前行。
二、“多元驱动”:激活党员教育“动力源”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多元教育方式,为党员教育注入“新动力”。
当前,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党员教育新模式。线上,搭建集学习、交流、考核于一体的党员教育网络平台,开设网络直播课程、在线学习论坛、微党课视频库等功能模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更多党员;利用在线学习论坛,党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工作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党课视频库则为党员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渠道,党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充电。线下,除了传统的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外,我们还组织开展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活动。比如,组织党员参与模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代入,让党员在实践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选取身边的优秀党员事迹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党员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如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让党员在实地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党性修养。
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鼓励党员自主策划、组织和参与教育活动。成立党员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让党员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例如,一些党员学习小组自发开展读书分享会、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员教育的形式,还提高了党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这些多元驱动的教育方式,使党员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活了党员教育的“一池春水”。
三、“长效续航”:构建党员教育“生态圈”
党员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确保党员教育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党员学习考勤制度、学习考核制度、教育效果评估制度等。将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的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不佳的党员进行及时提醒和督促整改。同时,定期对党员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师资、党员参与度和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案,不断提高党员教育工作质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拔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担任专职教师;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基层一线优秀党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党员教育带来更多鲜活的案例和接地气的经验分享。此外,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为党员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在教育阵地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党校、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资源,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党员教育阵地网络。加强阵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功能拓展,为党员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学习环境。例如,对党员活动室进行升级改造,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深入挖掘和开发本地红色教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党性教育基地,使党员在实地参观学习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通过制度、师资、阵地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力,构建起党员教育的长效“生态圈”,为党员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让党员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进步,为党的事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四、“知行合一”:拓展党员教育“实践场”
党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党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我们注重将党员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拓展党员教育的“实践场”,让党员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在工作中,我们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各类重点工作任务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党员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例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选派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一线,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帮助他们制定发展规划、寻找致富项目、解决实际困难,在实践中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参与社区值守、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等工作,让党员在抗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担当;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围绕文明城市创建、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等主题,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党员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强化宗旨意识,树立良好形象。
同时,我们建立了党员实践锻炼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对党员在实践锻炼中的表现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实践锻炼成果作为党员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党员积极投身实践锻炼,将党员教育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真正实现了党员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使党员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