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反常”是正常
写出“反常”是正常刘国昌 写典型人物是媒体报道的“当家菜”。如何写出“活生生”令人信服的典型人物?也是记者们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 其中有一个问题大家研讨得较热烈:写典型人物时一些被认为“反常”的情节能不能写?写了“非典型”一面是否会影响典型人物的形象? 这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此探讨一番。 一、这些“反常”能不能写? 请看两个实例: 例1: 湖南日报刊登的《武警警卫班,“韶山第九景”》一文,记述了守护毛泽东主席故居的武警战士群像。这些常年在故居班站岗执勤的战士们,还赢得了“韶山八景”之外“韶山第九景”的美誉。 在这篇稿子里写了“当初带着崇敬的心情加入故居警卫班的26岁战士吴聪,一度被“白天看游人,晚上看星星”的复杂心境困扰”的细节,对此有人曾觉得:对一个守护毛泽东主席故居的武警战士有这样的想法最好不写。在他们看来,作为守护毛泽东主席故居的武警战士怎能有“白天看游人,晚上看星星”的怨言呢?写出来就“反常”了。 例2: 甘肃日报记者谢晓玲在一篇谈采访的文章写道:在采写全国社区党务工作先进个人杨燕时,她向我诉说了初到社区时,工作千头万绪,自己又怀了孕,而其父又偏在此时身患绝症。她挺着大肚子四处奔波,累得筋疲力尽,有时一个人会在办公室里偷偷抹泪。那一年春节,她让社区的工作人员买来八挂鞭炮在新建的办公楼前炸响。别人都捂着耳朵躲开了飞起的鞭炮,她流着泪一个
“非典型”一面,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从已经发表的一些新闻作品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长过程中的苦恼。 2.遇到挫折时的动摇、软弱无助。 3.当别人不理解时的自暴自弃。 这些方面都是先进人物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没有什么“拿不上桌面”的。如实地写这些反倒能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当然,我们写这些“非典型”一面的时候,不能机械地罗列。而是要恰到好处地与“典型”一面结合着来写。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比较自然、稳妥。 著名记者艾丰写了不少人物报道,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已是山花烂漫时》一文,写的是早在1956年就坚持“包产到户”的浙江省永嘉县农业书记李云河的事迹。同时艾丰也写了李云河家人、亲戚担忧、阻拦的情形: “包产到户”!爱人包于凤在他写的材料上看到这4个字,简直像触了电一样:“你还写什么‘包’呀‘户’呀,你还没有给‘包’害死呀!”她阻拦、流泪。亲戚们也来劝。 这样的写法,非但没影响李云河的形象,反倒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年轻记者好好学习借鉴。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来源:老记说事)
阅读量: 816
下载量:0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