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学习导读——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读的经典。《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前 言
目录
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宣言》写作于1847年年底,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一、写作背景
内容介绍
二、内容介绍《宣言》分正文和序言两个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深刻阐明了关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一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主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既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必要性,又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第三章主要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 第四章主要阐述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要立足于现实,积极参加和支持当时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最终目标。
二、内容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其中,前两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后五篇由恩格斯撰写。 这些序言除了阐发《宣言》的意义,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宣言》的思想。 读本节选的是《宣言》正文的前两章以及1872年德文版序言。 节选部分及《宣言》全书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内容介绍 《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檄文,通篇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正如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宣言》首要的基本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精神等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运动演变的基本规律。 《宣言》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低一级的社会形态必然转变为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阐明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观察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内容介绍 正如1883年序言指出,《宣言》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迄今为止(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奴隶社会主要有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封建社会主要有农奴和封建领主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则主要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最终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集中的就是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和代表旧经济政治制度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结果是整个社会达到革命改造,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新的阶级矛盾代替旧的阶级矛盾。阶级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才不复存在。
二、内容介绍 《宣言》根据唯物史观,把资产阶级及其社会制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从崩溃着的封建社会内部迅速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就彻底改变了封建时代的道德观念。资产阶级创造了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了“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状况。资产阶级通过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于是,人类的“世界历史”代替了地域性的历史。
二、内容介绍 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在危机期间,一边是生产过剩的瘟疫蔓延,另一边则是工人阶级贫困人口的迅速增长。这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资产阶级不仅挖掉了自己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社会基础,也造就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二、内容介绍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无产阶级的特点和经济地位决定的。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既无生产资料,又无政治权利,因而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大工业使无产阶级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在革命斗争中能够联合起来,形成反抗资产阶级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能够代表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团结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类解放而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尽管形式多样,但最终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必然要运用国家的暴力工具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因此,无产阶级也必然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无产阶级的统治是真正的新型民主制度,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然后,利用自己的统治,实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造,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创造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条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做准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