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在信息智能技术高速发展、数字空间链接不断拓展、网络社会交互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是高校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高校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数字化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牢牢把握“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原则,培育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 积蓄数字化能量池
牢牢把握数字时代新要求,聚合主力军、挺进新战场、占领大阵地,积蓄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正能量的数字化能量池。
聚合资源,扩充“数字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高校应牵住宣传干部队伍这支“牛鼻子”,引进、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构建“校-院-级-班”四级数字化工作体系,打造一支
守好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守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围绕“人在哪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这一目标,加快构建校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把握特点,精准构建数字化话语体系。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就要抓好青年学生这一关键人群,把握其“网络原住民”特点,把“冒热气”的政策理论变成“接地气”“有朝气”的网络语言。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数字话语的“相加相融”,整合历史、文学、艺术、新闻传播、计算机等学科力量,建设数字资源库、素材库。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的融合,做好文化资源数据采播、文化数字内容创作,开创“数智+文化”原创IP和沉浸式体验新模式,为文化数字化项目提供示范,跑出跨界融合“加速度”,让旗帜飘扬在师生能够看到且乐意看到的地方。
创新发展,探索搭建数字化舆情分析平台。面对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喜新猎奇的实际情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善于运用数字技术做好舆情分析和引导处置,高站位谋划布局5G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发酵极速化的特点,实现数字化是争夺“优先定义权”的最佳手段。应依托新闻传播、计算机、大数据等力量,搭建网络舆情分析平台,与公安、网信部门形成有效联动,提升分析处理数据能力,及时产出舆情报告,精准把握舆情走势。坚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抓准舆情点、抓早预防点,有效提升网络舆情预警预报能力和智慧决策能力。
坚持“用得好是真本事” 拓展数字化供给库
当前数字化浪潮浩浩荡荡,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应全面提升驾驭数字化信息化的能力和本领。
主动求变,积极用好多元数字技术。善用能用敢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手段,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打开内容创新空间。在理论宣传普及、文化产品供给、网络安全治理等方面,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春风化雨,更具“网感”、更有“看点”,不断增强高校数字化宣传内容的供给能力。通过虚拟漫游、互动展览、情景模拟等数字化体验方式,让大学生能够置身数字空间进行文化的深度体验与知识的深度学习。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引领力、感召力、覆盖力和吸引力。
善用善成,加速推动融媒体数智化转型。高校应精准掌握信息传播手段,探析数字孪生、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特点,对师生群体实施相关样本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构建多信息集成的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算法实现个性化信息定制,注重全方位、多渠道、分众化传播,提升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准确性。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渠道,拓展信息发布的内涵和外延,整合搭建集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为一体的宣传平台,形成“1(传统媒体)+N(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矩阵。探索建立虚拟校园3D场景,建设一批智慧校史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数字育人基地,同步开发微应用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产品,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面对时代大潮,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数字化理念思维和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其中。以数字化为守正创新的重要抓手,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让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彰显新时代数字化发展新风貌。通过加快构建高校“大宣传”格局,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由平面向立体、由静止向动态、由单一向多维转变,从而引导新时代青年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篇章中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