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以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品牌
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和红色基因承载地,红色资源非常丰富,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爱教基地”)建设提供足够的素材。近年来,无锡市充分发挥爱教基地作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有效发挥了红色资源固本培元、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着力基础建设,构建红色文化宣传矩阵
一是紧扣一个主线,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三年行动方案,致力于爱教基地网络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市已建成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3家、地市级56家、县市区级83家,基本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了含有历史文化、红色革命、建设成就、自然景观等类别的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领航、定向的核心作用。
二是树立公益文化服务供给理念,开发和保护红色名人故居,强化了爱教基地建设成果。诸如,先后制定《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及管理办法》《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测评体系》,推进爱教基地命名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出台《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活化利用新模式,为“发挥x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队伍,积极投身于爱教基地红色文化内容讲解、史料研究、秩序维护等工作,提升爱教基地管理、科研、服务工作水平。最后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发挥在锡高校科研、教学优势,“订单式”培养爱教基地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为“发挥x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厚植人才基础。
三、着力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品牌
一是盘活爱教基地研学资源,赋“红”城市文化。通过活化爱教基地,串联x本土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研学线路,对包括红色建筑、博物馆、广场及各种纪念碑等在内的爱教基地连片开发,形成红色文化聚集效应,把红色文化镌刻在城市精神最深处,浸润于美好生活底色中,使xx城市文化充满红色基因。
二是推动爱教基地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提升红色文化宣传效能。通过拓展爱教基地旅游功能,推进爱教基地积极融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关联业态,与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旅融合乘数效应,促进x爱教基地宣传教育效能从量的增长向效的提升、质的飞跃转变。诸如,“联姻”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x春雷造船厂旧址)和x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充分发挥了文旅融合乘数效应,促进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x春雷造船厂旧址)宣传效能实现了效的提升、质的飞跃。
三是提高爱教基地文创产品供给水平,让红色文化实力“圈粉”。激励爱教基地积极融入x文博会、x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微电影大赛、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场景,创新举办各种红色文化交流沙龙、主题展览,参加商贸对接、项目招引等活动,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联合高校、文创企业挖掘红色资源,融合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塑造更具个性化、审美性,具有时代感的文创产品,加深市民对x红色文化印象。
四、着力新场景开发,打造红色文化展示综合体
一是着力红色建筑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具体就是通过科技赋能,保护好各类爱教基地的历史肌理和建筑风格,同时赋予爱教基地现代活力,将爱教基地建成具有公共服务、文化展示、创意设计、互联网经济、商业餐饮、民宿酒店等多种功能的“主客”共享的红色文化展示综合体,不断提升爱教基地文化品质,吸引市民驻足体验,让充满红色文化基因的x城市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二是着力非遗文化展示空间建造。以爱教基地古韵建筑为载体,搭载x地域故事,拓展“非遗+”新场景,通过释放“非遗经济”活力,让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绽放光彩,尤其要引入手作香囊、竹编书签、纸雕灯、传统版画、钉子画等各类传统手工制作活动,锡剧、紫砂、泥人、二胡等具有x地域文化标识的非遗产品,引导市民沉浸式体验手工制作乐趣,享受x地域文化魅力,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三是着力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发运用。发挥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优势,激励爱教基地积极开发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街区,将爱教基地打造成具有x特色,有书、有画、有茶、有咖啡;有戏、有琴、有秀、有说唱的文化艺术生活互相融合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红色印记的网红打卡地,充分释放爱教基地红色文化品牌溢出效应。
四是着力数字化技术运用。一方面鼓励爱教基地与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影视园区——x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强强联合,以“科技拍摄+数字制作”为核心,创作优秀数字文创产品,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广泛推广。另一方面主动适应算法技术,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学习强国等自媒体平台,精准推荐爱教基地成果,让爱教基地线上“话说”红色文化,增强爱教基地辐射力、影响力,引导全社会深度参与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