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从毛泽东诗词里学党史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又是诗词巨匠。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学好毛泽东诗词,对党史学习教育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诗词是在社会的纷乱、时代的荒寒、战斗的壮阔中“横空出世”的,具有史诗性、人民性和战斗性。
(一)毛泽东诗词里有深厚的人民情怀
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寥寥数语,显示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绝非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在抒发对人民群众身处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虑,对人民群众获得福祉的无比喜悦和欣慰。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和盖世豪情,塑造了人民群众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毛泽东笔下的群体人物和英雄形象是正义的化身,具有崇高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六月天兵征腐恶”,“要向潇湘直进”,“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剩勇追穷寇”。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时代发展潮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群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不仅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二)毛泽东诗词里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畅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引用了两句毛泽东诗词,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描述中国上百年的艰难奋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展现民族振兴的壮阔现实,深刻展示了中国梦的理想境界、精神特质和人间正道。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毛泽东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毛泽东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危局中奋起,毅然上山闹革命。毛泽东致力于“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根据地发展,要打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的割据状态,要粉碎“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军事围剿。经过28年浴血奋战,特别是“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转向抚今追昔,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生事物,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换了人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好社会。
(三)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是毛泽东奋斗终生的全部意义,也是他爱国情怀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江山俨然就是祖国的代名词,“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历程中始终与山为伴,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等。毛泽东喜欢把“山”与“红旗”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红旗”象征着革命道路和革命武装,“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缩影。毛泽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从创作原则、表现方法到作品主题、意境、形象、语言等诸多方面对传统诗体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既富有创造性又合乎艺术规律。仅以《卜算子·咏梅》为例,陆游眼里的梅花遗世独立、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盛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俏”一“笑”令人耳目一新。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所蕴涵的中国精神,能够激发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力。
(四)毛泽东诗词是共产党人正己修身的鲜活教材
党要领导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人,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毛泽东诗词是其伟岸人格的艺术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巅峰之作,通篇气贯长虹。共产党人为人清白、无私无畏、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道义感骤涌笔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显示出毛泽东奋发有为、抢抓机遇的顽强意志和迫切心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局势,毛泽东百折不回,斗志昂扬,豪情万丈。“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面对胜利与辉煌,毛泽东心如止水,理性冷静,谦虚谨慎。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充分领略毛泽东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非凡的伟人气度和灿烂的人性光辉,使我们的人格意志变得更深邃、更坚毅、更广博,从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方向。
二、毛泽东诗词里的辉煌党史
(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情怀
1.坚定的信念。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古以来,文人诗作每逢秋景,不是寂寥就是伤悲。此时此刻,抒情的主体不再是封建时代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而是革命的新青年和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使命就是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造“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新社会。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历史事件,毛泽东必有诗作,必有吟咏,而这些诗作、吟咏当中,又往往必有高度概括、总结历史事件的警言佳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深沉的情怀。一是民族情怀。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二是政治情怀。新中国成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现实相统一、把党执政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统一,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亟待解答的历史课题。毛泽东对此有强烈的使命感,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40多首诗词中,几乎篇篇倾注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期许和欣慰,其忧国忧民情怀令人感佩。三是人民情怀。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从井冈山时期“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之所以带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宗旨。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时刻系念着人民的领袖,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跃然诗行。四是山水情怀。毛泽东一生之中既乐山又乐水,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到“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从“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只有爱的深沉,才有如此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