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分工协作、狠抓落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近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体班调研组到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及部分市县调研发现,浙江省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旅产教融合发展、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坚持以功能性文化国企和产业投融资平台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优省级功能性文化国企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文化空间、影视文化、数字文化三大主业板块,以文化内容为根基、以产业投资为手段,首创了“政府主导、事企协同、市场协作、多元互助”的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模式。以交易资质为依托,会同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三省一市”一体化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创新交易体系及合作机制,增强了国资引领能力。创新投资模式和管理机制,联合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及省级产业基金平台,组建长三角数文基金等6支产业基金,成功打造了国有文化资本投资市场整合的专业化平台,有效服务了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
深度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高地。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通过对遗址进行深度的考核、考察和展
业管理等服务供给能力,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中4个委托授权馆方+1个运营主体+N个生态合作伙伴的“4+1+N”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发挥功能性国有文化企业的优势,吸引众多经营主体,打造功能融合、空间集成、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品牌共创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探索出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知识汲取、学术交流、社交体验、文旅休闲为一体的新时代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机制,形成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省域品牌。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厚重文化底蕴。深入挖掘生态优势和优秀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采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既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和精神的有机延续,又呈现古村落、古街区各个时期的真实历史。坚持保护利用原则,实施古村落、古街区的提升改造,实现产业空间的二次利用。通过保留原有的风貌风格、文化机理内容,以文化创新展示与体验为灵魂,以精致生活业态为亮点,利用历史文化展示和旅游观光有机融合,集中研究、传承、展示、体验、交流传播等复合功能,有效汇聚了多元的商业业态,打造集文旅产教融合基地、特色文化展览、会议中心、文化休闲消费场所、文创社群创业平台为一体的城市或乡村名片。
以生态资源价值转换的路径创新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在村落活态保护和有机更新中念好“山字经”,撬动山景、山区、山货、山居等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拓宽和激活转化路径,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特色小镇,多年来通过发挥世界首批灌溉工程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遗产自然风光旖旎和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文化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叠加,成为以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成功典范。那云悬崖上的“天空之城”利用废弃老矿洞,以当地畲居部落文化为时空底蕴,融合悬崖建筑和山林的意象元素,设计了集矿洞客房、博物馆、儿童城堡、酒窖为一体的沉浸式矿洞景观群,以现代化的手段展现了新时代的畲族风情。
协调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的乡村建设。把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传统村落风貌较为完整的优势,利用资源入股模式,将闲置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文化建筑,流转到村集体后修复保存,以资产资源入股方式与投资方深度合作,降低投资方前期投入成本,引进书店、摄影、音乐、文创中心等艺术共享空间项目,通过保底加分红的形式使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逐年稳步提升。创新共享生态产品价值方式,通过产业转型、经营农家乐、土特产小商品和就近转移就业共享红利,带动村民返乡创业就业,成为山区村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对传统农业项目,注重融合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河南省濮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朱良才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