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仁、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2024年国有企业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首先,我代表**党委,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兄弟企业的同仁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们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力量,央企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助力各大区域建设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实现“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目标,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今天,我们围绕“国有企业如何更好地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共谋发展大计,共绘合作蓝图,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一、准确把握央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具备的特殊优势
以市场化方式促进要素跨行政区域聚集。央企规模大,且多数在行业领域拥有优势地位,可以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并购等市场化方式,整合行业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如通用技术集团通过整合、增资扩股等市场化手段,将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二机床、哈量公司、天津一机、昆明机床、天锻公司等7家机床制造企业和北京机床研究所等机床研发企业纳入旗下,成为我国机床制造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招商局集团整合长航集团、中国外运等资源,组建长江航运物流业务专业化平台,涉及资产近百亿元、人员近6000人,成为长江最大公共内支线承运人。
以应用为牵引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央企大多为行业内规模靠前的
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央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向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汇报国资系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相关工作,并牵头各厅局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工作落地。此外,多个地方国资委设立了央企服务处,定期举办央地深化合作对接活动。以辽宁省为例,2023年分别举行了辽宁省与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国资央企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沈阳市央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等活动,总计签约项目110个,总投资达到6751.2亿元。
加大投资积极推动区域重大战略落地。央企立足区域重大战略的重点、焦点,依托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区域重大战略有效落地。在京津冀地区,加快推进央企总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中化总部落地雄安,在雄安设立的央企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已超过140家,央企成为雄安建设发展“先行者”;在长三角地区,央企聚焦国家重大创新需求和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制造等产业链部分核心关键环节落地长三角,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在粤港澳地区,央企借助横琴、前海、南沙等平台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参与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成渝地区,央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长江经济带,央企聚焦水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黄金水道功能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重点任务,一体化统筹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流域,央企加大对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沿黄区域能源和产业绿色转型。
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特殊类型地区帮扶。近年来,央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殊类型地区的关注,特别是民生、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持力度。目前共有95家央企定点帮扶256个县,2023年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42.6亿元、投入有偿帮扶资金142.4亿元。除支持定点帮扶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外,还定期举办“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2023年央企直接购买脱贫地区农产品92.3亿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67.5亿元。
三、清醒认识央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科技创新资源将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并可能会带来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资源产业和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北方地区发展速度放缓,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明显;在外需走弱、要素成本上升、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产业发展竞争力增强;各区域板块内部经济分化加剧,经济、人口进一步向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部分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瓶颈难以突破,欠发达地区产业和就业支撑能力不足,这些地区人口和要素正在加快流失;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在基础设施、住房等“硬件”方面差距减小,人均收入及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软件”公共服务水平成为区域差距的主要体现。
面对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新趋势新变化,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再是简单地要求各地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而是要着眼全国“一盘棋”,找准各区域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使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要素配置更为协调,使各区域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形成国家发展整体合力和凝聚力。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等8场聚焦区域发展战略的座谈会,对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对外开放、城乡融合、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指示。新形势下,央企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各区域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功能和定位,主动开展谋篇布局,将自身做大做强做优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将合作拓展到产业发展、创新合作、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更多领域,推动央地融合互动、融通互补,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四、多措并举推动央企更好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央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央企与地方融合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将央企战新产业与区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央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地方比较优势,推动项目和人才、创新资源围绕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布局,将央企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合力。对照各区域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功能和定位,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区,央企应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领域为重点,与地方共同加快建设若干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动力源、增长极;在其他重要城市群或都市圈如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青岛都市圈等,央企应立足区域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积极参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在东北、中西部地区,应加快建设若干以央企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