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 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
同志们:
“四下基层”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1988年,习近平同志一到宁德工作,就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调查研究,亲自下基层接访,深入偏远地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要深刻把握其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
一、“四下基层”的理论内涵和价值追求
“四下基层”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孕育和实践的光辉历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作风操守、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四下基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八闽大地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干部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指出:领导的威信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领导的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
86件,其中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他跋山涉水三进下党村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并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他11次到三明调研,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前瞻性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四下基层”锚定问题焦点和基层实际,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的创新之举。
体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造福于民,要与民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实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面向群众释疑解惑、凝聚共识,从“声边”到“身边”,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调查研究下基层,身入心至摸清民意、科学决策,从“脚力”到“能力”,将群众的呼声转化成政策的哨声;信访接待下基层,设身处地望闻问切、排忧解难,从“坐诊”到“出诊”,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现场办公下基层,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展现新风,从“会场”到“现场”,形成了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四下基层”抓住了党风政风改进的切入点,成为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二、“四下基层”的实践成效和宝贵启示
“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提出36年来,福建省大力传承、接续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四下基层”蕴含的宝贵思想和实践财富,对福建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省域范围内的重要实践基础。
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是“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的生动实践。毛泽东同志说过:“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习近平同志通过举办读书班、下基层宣讲、召开报告会等形式,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意志统一起来,为宁德摆脱贫困、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坚持通过“四下基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基层、贯彻到底,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当年的“老少边岛贫”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实践有力昭示:“四下基层”是最强劲、最直接的组织动员,展示出让理论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接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生动图景。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有效实践。习近平同志到宁德工作后,反复强调以百姓之心为心,把心贴近人民,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提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和“路”的问题,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疏通渠道,架设桥梁,从现实出发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他特别强调要讲究办实事的科学性,一件事是否办得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搞“半拉子”工程,也不搞“马拉松”项目,不图虚名。这实际上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好政绩”的问题。多年来,宁德各级党员干部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既全力解决“民生大事”,又扎实办好“民生小事”,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赢得民心。今天的宁德,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了从“黄金海岸断裂带”到福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华丽蜕变;今天的福建,经济总量连跨4个万亿元台阶,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普惠。实践有力昭示:“四下基层”是最畅通、最连心的发展之路,是“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鲜活诠释。
大力推动作风转变,是“找到第二个答案”的源头实践。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针对宁德经济发展落后、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等情况,大兴调查研究,抓住“关键少数”,将问题落实、工作做细。项南同志在为《摆脱贫困》一书作序时,称道习近平同志“带头‘四下基层’”“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针对涉及2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违纪违法占地建房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反腐败必然要涉及具体的人,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几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坚决肃清了“摆在马路边的腐败”,这正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思想源头。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专门讲到黄炎培先生和毛泽东同志谈周期率的故事,以此说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要开展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等三项活动,强调党员干部既要勤政又要廉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四下基层”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的深邃思考,是“找到第二个答案”的重要源头探索。实践有力昭示:“四下基层”是最直接、最切实的自我革命,为党员、干部转作风、树新风提供了常态载体和持久动力。
三、“四下基层”的时代要求和推进路径
多年来,“四下基层”从宁德走向福建、浙江、上海,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焕发光彩。在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贯通到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各项重点措施之中,取得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新成效。新征程上,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的嘱托,把持续深化“四下基层”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鲜活实践,让“四下基层”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