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兴办经济特区的开放创举到筑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从“复关”“入世”的漫长谈判到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历史和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前行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步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更应充分发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驱动两种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具体来说,对外开放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诸要素融通进步及其优化组合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发展,并通过制度变革、体制改革和机制调整等生产关系变革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间接驱动,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一)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发展的推动力。关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我国古代思
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为自身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提供动能支撑。国家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使得国际贸易具备可能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阶段,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生产要素存在相对差异。通过实施对外开放,能够拓展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范围,引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和短缺资源来补足相对劣势,从而在世界贸易的发展繁荣中实现自身经济的持续进步。反之,如果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人为割裂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联系,将生产要素的配置范围局限在特定国家或地区,不仅会导致并加剧全球经济衰退,还会阻碍本国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无论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诱发的社会危机与战争冲突,还是当前一些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鼓噪供应链“去风险”带来的国际贸易秩序紊乱,全球贸易发展与国家经济增长的互动历史都证明开放合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打通发展的堵点卡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表现为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在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开放与改革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并在更高水平开放的基础上推进更深层次改革,通过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牵引作用。一方面,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经营主体学习世界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和治理规则,加快建设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改革有助于破除阻碍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体制机制,以高标准的制度建设、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带动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生产力发展顺畅流动。历史地考察,我国明朝与英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重商主义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宗教改革带来人的自由解放与宋明理学压抑下的个体湮没、民主革命推动下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封建专制强化背景下小农经济固化的对比中,生产关系能否为生产力发展进行适应性调整,也成为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差距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者到参与者、从经济全球化的追随者到引领者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的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不断聚集,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机制日益完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不断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法宝。
(一)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在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中迸发出强劲活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配共进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开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繁荣增长的最大引擎。一是经济总量不断跃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3倍多,达到12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份额增长到17.2%,稳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后疫情时代,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与向好态势。三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同期印度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稳居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不断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四是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978—2023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2万亿美元,从位居第38位到连续18年稳居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筑牢促进国际贸易、维护金融稳定的强大能力基础。五是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减贫奇迹。从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20年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国减贫人口达到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以开放促发展的时代例证。
(二)从落后农业国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在成本优势、品类优势和速度优势的共同推动下,规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由大向强”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的真实写照。一是制造业体量居全球首位,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较2012年几乎翻一番,达到33万亿元,占全球比重30%左右,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40%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世界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的我国企业入围率达到13%。二是制造业增速稳居主要经济体前列,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稳固。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提高到近30%,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也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换挡提速。近年来,在数字化、智能化等重大创新成果的推动下,一大批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智”造转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