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xx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调查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地,也是转型发展的主阵地,应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探出新路、取得实效。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课题组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赴省内外数十个产业园区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综合和梳理,课题组认为,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七个问题。
一、优化园区空间发展格局
目前,xx省拥有各类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xxx家,各类园区以占全省约x.xx%的国土面积,实现全省约xx%的GDP占比,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支柱。但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统筹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一定制约,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园区规划欠科学。有的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适应,有的园区“一园多区”分散多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不少园区没有严格按发改部门核准的面积进行建设,全省有近x/x的园区实际管控面积大于发改部门的核准面积,近x/x的园区实际建设面积小于发改部门批准面积。二是协调发
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用多层的标准厂房和高层的办公楼来取代原有的低层工厂。合理安排园区开发时序,重点考虑引擎性项目的园区后续开发撬动效应和启动区的综合集成功能定位。鼓励园区将用地统一规划布局,适度集中建设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及绿地。
第三,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按照集约利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用好闲置土地,鼓励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再开发、再调整、再利用。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监管和激励约束。根据土地利用率,对园区用地计划指标予以增加或缩减。可借鉴xx、xx等地的土地管理经验,推进“净地”“标准地”制和“用地清单制”,实行“先租后让、达产出让”方式,签订入园协议和土地先租后让合同,促进土地利用走向集约高效。
第四,创新园区发展模式。鼓励跨区域联建产业片区。对于发展空间不足的园区,支持跨区域发展“飞地经济”和建设配套产业园区,联合打造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产业转移等产业片区,执行项目所在园区详细规划用地布局和“周转用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综合体项目同步规划和供应必要的商业服务、科研、仓储、租赁住房、公用设施和生态建设等用地,促进产城、产教、产金跨界融合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和质量决定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近年来,xx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还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高耗能产业占比过高。20xx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行业营收占比仍然接近xx%,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xx.x%。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滞后,资源消耗多,初级产品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依然处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状况。而这些企业又是所在园区的经济支柱,淘汰难度大。二是产业产品关联度不高。有的园区内企业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链条和机制,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制造业融合不足。
20xx年xx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x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且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xx地区。三是优势特色产业不突出。园区发展未能衔接本地经济和资源禀赋特色,不是以自身优势、特点招商引资,难以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产业特色。有的园区招商引资时,往往是只要招得到,不管好不好,“捡到篓子里就是柴”,形成低水平项目重复。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xx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梯度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稳妥构建完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产业落地。加快调整园区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绿色产品供给。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入园,对已入园的这类项目,要逐一评估,清单化管理,进行提质改造。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要限期整改或加快淘汰。加快生态环保、数字信息、文化创意、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持新基建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先进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激发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第二,实施专项行动,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池”。实施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继续做优做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等“老三样”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成三大世界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全力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产业“新三样”产业发展。推动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等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x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xx个左右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统筹园区发展,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带。聚焦省域内地位突出、规模较大、业态丰富的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全省园区力量,统筹布局产业链功能板块。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研发、生产、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构建“产加销服”“科工贸金”“农文旅教”一体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核心、战略性企业为龙头、特色主导产业带为纵深腹地的区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循环化数字化生产
改进生产方式是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必然要求。近些年,xx园区及企业在改进生产方式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资源节约乏力。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废料循环利用低、生产劳动效率低,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大等“三低三大”现象。大多数园区能源高碳化特征明显,单位能耗较高,应急储能设施落后,缺乏错峰节电方案。二是循环链条短缺。企业生产经营自闭环运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耦合共生程度薄弱,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程度低,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产业链。三是技术升级缓慢。截至20xx年底,全省拥有有效两化融合证书企业总数仅xxx家,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小于xx%。缺乏全流程、全链条的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清洁生产、精益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尚未全面普及。
解决上述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园区循环经济链条,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生产的循环化数字化。
第一,完善循环经济链条。按照“五好”园区标准,构建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园区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围绕链长企业、龙头企业建立资源合作机制,促进企业间产品边角料和副产品以及工艺余能余电余水互联互通,打通资源利用堵点,提高资源产出率。在现有“环保管家”基础上,引入市场主体,链接园区内外企业,健全资源循环体系,实现固废危废资源最大化回收利用、终极无害化处理,完善循环经济链条。
第二,强化数智赋能增效。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大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的数字化、智慧化改造。研发运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污染和碳排放。量身定制工业互联网,打造从原材料到成品全流程的数字化生产线。强化精益制造、xS管理等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建设智能工厂,创建数字标杆企业。拓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覆盖范围,持续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引导企业提高融合度等级,锻造柔性生产、精益管控的数字化生产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