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2024 年/11 月/24 日/第 005 版文汇理论周刊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陈瑜 本报记者
嘉宾:文 军 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马西恒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授,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何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会长编者按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
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如何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深刻理解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军:对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第一,回应新时代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 美好生活” 的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工作通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体系化的社会服务,填补了新时代发展的“ 供需缺口”,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重要支撑。第二,应对社会转型的新挑战,防范恶性事件的发生。社会在新旧交替的转型之际,滋生了种种新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心态的破裂到现代社会心态重构的巨大震颤。社会工作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支持和社区介入等专业方法,能够帮助个体培育基层社区互助网络,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与强大的情感支撑,从而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第三,化解不确定性风险,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现代社会正在从一个可计算风险的“ 概率社会” 迈向难以预测和离域化的不确定性社会,社会工作以其柔性治理的参与特性,在降低社会风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困境人群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救助,能够缓解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工作通过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防止更多普通人陷入困境,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确定性风险的产生。
何雪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在社会服务新体系、社会治理新格局、群众工作新路径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而开创社会文明新形态。党的社会工作部门的成立,强化了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也进一步强化国家治理的基础,有利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凝聚服务群众。党领导的社会工作融合了治理、服务与发展,治理寓于服务之中,治理见诸发展之中。首次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原则、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基础保障。
马西恒: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并且催生了中国式社会工作。在以人本价值和科学方法因应现代化进程衍生的贫困、失范、失序等社会问题上,中国式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是相似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赶超型现代化,收入差距过大、部分群众生活就业困难、家庭功能萎缩、社区“ 未富先老” 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转型问题迭代累加,维持和修复社会功能的任务更加艰巨。在这个意义上,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不断促进公平正义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兜底工程。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这决定了中国式社会工作承载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的独特使命和鲜明特色,即必须在党群关系的框架内,服务于带领人
第 1 页 共 4 页
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这一根本目标。由此又决定了,中国式社会工作必须在发挥社会修复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防控社会风险、支持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发展等整体功能。现实地看,中国式社会工作既承继党的群众工作使命,又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利益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长,在链接社会关系、培育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志愿参与、支持基层治理和社区自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激发个人潜能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 增效剂”。
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与时俱进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马西恒: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旨在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合力、激发社会工作活力,涉及完善组织架构、优化力量配置、协调权责关系、改善运行方式等诸多方面,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注重突出实效。
一是厘清社会工作系统的职能与权责。做好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这是强调社会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必须以社会工作职能、主体、权责的具体化为前提,否则就会因为内涵泛化、责任不清而无法操作。在党委部门牵头抓总之外,社会工作的性质如何认定、主责主业归属哪些部门、协同参与怎样有序到位等方面还是要进一步厘清。唯有如此,各方力量才能履责有据、方向明确。
二是加强党委统筹协调和系统指导。社会性意味着社会工作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涉及众多部门、主体和领域,需要构建一种纵横结合、专兼结合的网络化体系。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信访部门、民政部门、群团组织、社区群众自治组织、新兴社会组织等都是以社会工作作为主责主业的,尽管他们的工作不一定叫作社会工作。要使这些部门和组织经由工作衔接形成整体效应,就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为此跨出了关键一步。党委社会工作部要站在本级党委的高度对社会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对党群、政府、社会等方面主责部门加强统筹,同时通过推动增加制度和政策供给,激励各方形成合力。
三是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以落实属地责任为抓手,不断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进一步激发区域化党建活力,推动基层党建体制机制走向成熟。要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抓手,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链接各方资源,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要瞄准破解基层治理“ 小马拉大车” 问题,统筹推进为基层减负赋能,鼓励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不断建强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动员群众的社会工作机制。
文军:针对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要以深化党对社会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为关键举措。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党的决策和部署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其次,要以构建社会工作多元主体协同的体制机制为必要之举。社会工作服务的广泛覆盖、精准实施、持续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政府各部门应明确分工,加强主体间的沟通合作、资源共享、政策对接、服务互补,进而形成协同行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再次,要以探索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为核心任务。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与教育,推动基层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并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保障制度。最后,要以深化社会工作专业自主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强社会工作理论探索与实务创新,推动“ 理论成果” 与“ 实践应用” 的相互转化;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开展自主创新,探索适应不同群体和地区需求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