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2024 年/11 月/5 日/第 002 版综合新闻
山西稷山:农文旅“ 融” 出乡村振兴好光景
本报记者 党云峰
近年来,山西省稷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符合稷山县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2017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 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 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 中国 100 个最美古树群” 之一。
2023 年 6 月,稷山县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将农村综合性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契机,依托 15 万亩千年枣林,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了“ 守望千年· 只为枣你” 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交出了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稷山答卷。
依托优势,推动富民增收
稷山县依托千年枣林,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以姚村、陶梁、吉家庄三个村为核心,以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为路径,着力打造“ 守望千年· 只为枣你” 乡村振兴示范园区。从 2022 年至今,该示范园区先后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称号,被财政部授予“ 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 称号,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 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被全国侨联授予“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称号。园区内的姚村还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稷山县以数字农科赋能板枣种植、以新模式培育林下经济、以地方特色产业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链、以乡村旅游激发社会服务消费,取得良好效益。吉家庄村支书裴俊峰说:“‘ 守望千年· 只为枣你’ 乡村振兴示范园区项目给我们村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乡村更美了,党员更有干劲了,产业更丰富了,村民角色变了。随着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我们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整治环境,提升乡村颜值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示范园区将“ 中华农耕文化+板枣文化精神+稷山非遗文化” 等有机融合,打造既有传统文化根魂,又有时代特色的系列文化产品。“ 守望千年· 只为枣你” 既是项目名称,也是系列文化产品的统称,其中“ 只为枣你” 已经完成商标注册,目前已开发了枣糕、枣茶、枣酒、枣花蜜、枣咖等板枣系列食品和枣串、枣木文具等文创工艺品 12 类。
示范园区从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 3 个方面入手,坚持“ 面子里子一体抓、地上地下一起治”,将园区内姚村、陶梁、吉家庄作为标杆,打造精品示范村。示范园区内村村畅通循环路、打通断头路、绕开穿村路、建设“ 四好农村路”,与新建环城旅游路串联成网,畅通道路“ 微循环”,铺就发展“ 快车道”。园区各村环境更清洁、天空更清亮、生态更优美、设施更完善、乡村更宜居,生态优势变成了民生福利。
在示范园区的稷山板枣博物馆,大型沉浸式博物馆文旅剧《稷颂》至今已经演出近 300 场,
40 多位演员都是示范园区的工作人员。稷山回乡就业青年王亚茹说:“ 2023 年 6 月,枣园项目成立枣乡艺术团,经过层层选拔,我成为枣乡艺术团的一名团员。2023 年 9 月,《稷颂》正式演出,获得观众好评和良好的社会反响。每次演出谢幕时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我就特别激动和欣慰。我们不是专业演员,但我们的演出跟这片千年枣林、跟后稷农耕文化紧紧相连,我们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塑形铸魂,增强发展后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示范园区坚持党
建引领、基层导向,全面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取
第 1 页 共 2 页
得实效。
示范园区按照“ 以农带旅、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融合” 的思路,通过盘活整合农村集体资产、非遗文化、乡土民俗美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 枣乡人家” 非遗街区、“ 稷山号” 旅游观光火车十大业态 28 个系列,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祖祖辈辈打枣卖枣的枣农把乡村“ 好风景” 变成了“ 好光景”。示范园区还先后举办了全国乡村“ 村晚”、后稷农耕文化节、枣花节、马拉松赛、盛世华灯嘉年华等活动。
“ 守望千年· 只为枣你” 乡村振兴示范园区成为山西省和全国很多区县学习的榜样。稷山县县长王润说: “ 我们县委、县政府将继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后劲,全面推动稷山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