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明、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多元、认知前沿、网络技术应用相对频繁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工作中较受关注的地方,更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焦点。如何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高校何为”这一时代重大课题,加强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青年学生的集聚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紧紧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内在要求,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抓实抓细。
1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固本铸魂工程,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增强历史担当和主体自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巩固学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新气象新作为。
2 .回答建设教育强国核心课题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承担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的时代重任。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关系到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 .全力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注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文化权益,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代,高校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了多重角色和价值,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五大基本职能越来越重要,把高校打造成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既是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实践和现实需要。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调整期,“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世界范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变幻莫测。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复杂利益格局对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多元多样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算法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更多的挑战,西方价值观和错误思想对主流思想的干扰,表明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愈加严峻复杂。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领域,必须清醒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风险、新问题。
1 .意识形态工作本领与新时代斗争形势变化还不相适应。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形式较为隐蔽。有的隐藏在研究论坛的包装下,有的伪装在鼓吹普世价值、新理念的话语中,有的伪装在新媒体平台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吸睛之中,让掌握话语权、共画同心圆、同筑民族复兴梦的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引发网络传播秩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应用,由于认识不足、本领不强、技术设备不完善等原因,将从网络内容、网络传播、网络监管等各环节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风险,对解决网络监管“看不见、管不住、删不掉、堵不严”的本领提出了更多挑战。
2 .“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冲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尽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得还不实、工作机制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不高、斗争意识不强,个别干部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思想认识跟进不力、工作能力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新形势下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的标准和要求,导致负面舆情不时“冒泡”,在阵地建设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和模糊地带。例如:有的高校出版的教材把关审核不严,有的高校对课堂教学管理不力,易引发学生上网吐槽;有的高校对教师在课堂发生的红线问题预防和教育不到位,导致教师在课堂发表不当言论等。
3 .全媒体时代新态势冲击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一方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智媒时代,“网络成瘾”促使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逐渐疏离淡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形成多向互动式传播格局,负面信息异常活跃,正面观点面临被稀释风险,舆情漩涡漩出的负面情绪沉渣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境外敌对势力、不法分子利用各类敏感时间节点和热点舆情事件,借社会问题恶意炒作,利用突发事件造谣,利用新平台、新技术对有害信息进行裂变、失真传播,不断变换“推墙、翻墙”方式,加紧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污蔑、攻击,制造思想混乱,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多重冲击,使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严峻挑战。
三、防范化解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思考与路径
近年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到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探索形成了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工作闭环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确保了学校意识形态安全。
1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通过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强化基础,把导向要求贯穿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阵地管理、舆论传播、平台监管、队伍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的各环节。学校建立健全“x+x+x”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和《党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两个主文件,明确校院两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制定《意识形态研究报告机制》《意识形态会商研判机制》等八个意识形态工作支撑制度文件和《意识形态工作应急预案》《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两个意识形态工作预案,形成了学校意识形态预防预警与处置全链条工作机制。
2 .重点突出“五抓”,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安全防线。一是抓理论学习。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最重要的就在于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始终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好高校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各级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引导师生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划清事非界限、抵御不良思潮。要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等制度,持续开展联系校领导巡听旁听二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等理论工作平台,在加强理论学习、宣传宣讲、研究阐释等方面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推进师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