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言 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共青团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进一步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共青团全面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促进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刻把握“主力军”的重要定位,着力加强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引领,在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和“大思政”工作体系中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优势,注重系统谋划,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工作协同,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质量水平,动员引领高校团员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第二部分基本原则
自觉把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贯穿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牢牢把握为党育人根本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好、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校“大思政”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全面、真实、立体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进一步增强高校共青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党委领导下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宣传等部门齐抓共管的高校团学组织体系,突出学校、地方团组织特点和组织体系优势,加强校地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提升共青团实践育人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广泛开展学术实践、主题实践、社区实践、体验实践和公益实践等思政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素养,弘扬奋斗精神。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统筹加强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和各类青年人才培养,在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贡献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第三部分重点任务
高校党委应拿出极大精力抓共青团工作,将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格局,团的工作和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纳入高校党委对院(系)党组织的巡视巡察监督、纳入学校教育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高校党委应有1名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共青团工作。校、院(系)党委每学期专题研究团的工作不少于1次。校、院(系)团组织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应该考虑作为同级党组织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落实双重领导制度,校、院(系)团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职务任免应由同级党组织事先征求上级团组织意见。建立团的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与高校党委、高校团委与院(系)党组织定期沟通机制。(一)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健全完善共青团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制度机制。加强高校校园活动和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及时发现舆情动向,提前研判、从严管理、妥善处置。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团学骨干斗争技能本领培训,勇于同一切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作斗争,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思想观念。建强共青团网络骨干队伍,当好网络信息员、宣传员、战斗员,切实在维护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上当先锋。把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纳入学校党员发展规划,作为为党育人的生动载体,进一步规范推优入党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团员先进性。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持续为党培养坚定可靠、堪当重任的青年政治骨干。抓实团干部素养提升工程,高校每年至少分层分类开展1次团学骨干教育培训,实现全覆盖。注重学生党员在团组织中的作用发挥,有学生党员的学生团支部原则上由学生党员担任团支部书记。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创新落实团支部“三会两制一课”基本制度。团支部书记要履行牵头责任,团支部委员要发挥骨干作用,经常性组织团员开展学习,带动身边青年列席团支部学习或参加讨论。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团代表、团干部、青年讲师团成员、“青马工程”学员、各行业先进青年典型等骨干作用,广泛开展朋辈宣讲。广泛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研讨式、辨析式政治理论学习,用好“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团员和青年。(二)聚焦政治引领,全面参与“大思政课”建设
内嵌式进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高校团委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部等建立思政课程教研联动机制,结合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指定专人负责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鼓励高校团委协同有关部门开设思政选修课。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对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不断完善共青团实践教育案例进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方法,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坚持党、团、队育人链条与“大思政课”紧密融合,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广泛吸纳各领域各行业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校院(系)党政领导、团干部等参与团课研发和教学,推出更多精品团课和教学案例,建设高校团课资源平台和集体备课机制,培育形成一批全国大中学校重点建设主题团课成果、研发共同体和团课名师。建强新媒体矩阵,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鼓励把共青团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教学科研成果评价统计。
建立健全共青团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常态化研究机制,关心关切社会现象、社会思潮、青年困惑及问题根源,准确分析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观点、出理论、出对策,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支持。团中央联合高校共建一批青年思想研究中心。团中央和省级团委每年发布一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遴选一批思政研究成果。支持高校专职团干部参照辅导员条件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等课题。建设专兼结合的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专职团干部纳入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鼓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团干部承担思政课教学,重点参与“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强化专职团干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将专职团干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建立健全优秀青年思政课、专业课教师担任学校专、挂、兼职团干部,担任“青马工程”学员导师、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机制,将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