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观摩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近年来,**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坚持因村施策三项举措,以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基石。**市始终注重加强党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通过选优配强、雏雁培育、激励保障,确保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好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线指挥官”作用。强化选育管奖,建强“领头雁”。扎实开展乡镇、村班子届中分析研判工作,通过静态数据分析、动态跟踪管理、专项走访研判,调整撤换14名不胜任、不称职村“两委”成员,补齐配强1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持续建强配优乡村振兴“前沿作战部”;组织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评定,对1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兑现了3倍工资待遇,选聘2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鼓励41名村党组织书记报名参加学历提升工程,努力建设一支懂经济、会管理、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坚持选优育强,建好“蓄水池”。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雏雁”行动,从
推进会议,分析研判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协调各方推进解决相关困难,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压实工作责任。制发《市委书记抓乡促村项目书》《关于调整市委常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基层党建和党支部工作联系点的通知》,着力构建“市委书记统筹办、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办、村党组织书记具体办”的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和强大合力;将村级产业项目发展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用好考核“指挥棒”,激活“人、地、钱”资源要素流动,跑出项目发展“加速度”。摸清“三资”底数。结合各村实际制定工作方案,通过核对账目、实地踏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对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开展“地毯式”摸底,为盘活资源、开发利用打好基础;探索建立市、乡、村三级产业项目储备库,及时清理“僵尸”项目22个,动态更新台账,截至目前,全市村级产业项目达234个。
坚持因村施策,助力提质增效。**市依托各村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乡村发展动能等方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整合资源,开出“增收良方”。为破解涉农资金筹措、整合、利用等多重难题,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由6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起,成立**市农兴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集聚生产要素、培育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村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产业格局小乱散弱等现实问题。公司成立后,**市委组织部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召开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会,鼓励各乡镇动员各村广泛参与,投资入股。目前,公司已成功融资1235.5万元,4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入股,东源村、朝阳村、新岗村等6个没有产业项目的村积极参与,为产业弱村提供了发展之道。当前,公司正在投资经营河砂开采项目,共投入资金120万元,年收益预计在10%—20%之间,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延长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特色产业链、推进品牌建设,深化党建引领,将村集体增收从狭窄的种植、养殖单项生产向全产业链拓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以伟光乡太平村甜玉米的“种植、运输、加工、冷藏、销售”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为示范,**市加大各村党组织交流学习、互相帮扶力度,通过实地参观、经验分享、手把手教学等方式,引领建成新乐乡永平村肉牛“养殖—销售—加工”、宝东镇正义村红小豆“种植—运输—加工—销售”等10条产业链,打造了“犇壮”“巡臻美霖”“酸小妃”等23个品牌,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370余万元,安置就业125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抓党建、延链条、提质效”的创新之路。盘活资源,激活“发展春水”。**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各村区位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厂房、活动广场等集体资产,充分挖掘水面、农户庭院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以“村党组织领衔+帮扶单位协助+村民广泛参与”的方式,指导各村科学谋划、“一村一策”,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仓储库房等产业,着力将“闲”资源变“活”资本。2023年以来,**市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了虎头村冰雪乐园、太平村乡村旅游、三林村肉牛养殖等17个产业项目,助力村集体增收60.3万元,带动81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3200余元,拓宽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为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汇报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