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区域禀赋优势,紧抓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全力培育和壮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经济为支撑、以产业生态优化为保障的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一、看数据,数字经济成为带动副中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副中心建设经过8年历程,从“生机勃发”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的新阶段,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重点产业茁壮成长,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三大未来产业蓄势待发,助推新质生产力夯基固本、扩容提质。特别是数字经济以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正在成为副中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主要表现为“四个新突破”。
一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新突破。力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完成全市数量最多的工业大院疏解,
像云平台在全区推广应用,AI辅助阅片实现诊断效率平均提高50%。智慧政务覆盖延伸,除涉密事项外区级政务服务实现“全程网办”全覆盖。
四是科创资源量质提升取得新突破。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创资源总量持续提升。西北工业大学**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先后落地,信创智能技术学院加快选址,中岩大地等四家企业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软通动力信创总部暨制造基地预计年底前开工建设,建成后AI服务器将实现“副中心造”。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增强,与2016年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1倍和8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36个。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以年均约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GDP增长,发展方式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
二、看亮点,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副中心特色
深入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紧密结合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新质生产力布局、高精尖产业引育、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展现出副中心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美好图景,具体表现为“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推动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高起点布局。紧紧围绕“6+3”产业体系整体布局,强化对数字经济的系统谋划、纵深引导,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和路径更加明晰。在全市率先发布副中心产业空间地图,明确“一城一轴一带、四区三镇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为产业项目提供全面空间保障。重磅推出《副中心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副中心加快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等系列措施,聚焦网络安全、元宇宙、数据要素和未来产业等数字经济主攻方向,明确最高3000万元贡献奖励、2000万元设施建设补贴等支持标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深入落实《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形成“10亿元产业扶持资金+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50万平方米新型产业空间”一揽子政策,多维度、全方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突出绿色赋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蝶变跃升。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深入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副中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标签更加鲜明。经过多年努力,副中心成为**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先后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等试点,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持续深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全国首支ESG主题股权投资基金、首个城市级综合ESG创新平台完成设立,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发布实施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入选国家级案例,绿色建筑执行标准全市最高,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三星级标准,公交车新、清能源占比提升至90%,副中心逐绿前行、向绿而兴的步伐更稳,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是突出协同联动,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坚持用足用好通亦协同、四区结对、**示范区执委会等体制机制优势,成立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会,以高端产业引育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与亦庄协同联动,马驹桥南五村20天内96%以上村民完成签约,实现小米二期快速供地,推动台马板块先进制造业强势崛起。完善四区结对企业服务平台,朝、海、西三区迁入**企业实现成倍增长。累计引入央企二三级企业及市属国企161家。**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共同发布示范区新增产业禁限目录,试行通勤“白名单”机制,跨区域政务服务协同创新经验入选国家级案例,通武廊、通宝唐、新“两翼”等区域的对接合作更加深入,要素流动更加高效有序,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更强的联动性、开放性。
四是突出先行先试,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坚持把政策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持续深化“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体制机制,累计承接市级三批次308项赋权,央地联动、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形成更大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不断壮大。纵深释放“两区”政策红利,引入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等一批优质外企,外贸进出口额不断增长。创新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保障,打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形成增量用地定制化服务、存量空间盘活补贴等用地保障模式;在全国首创REITs基金和S基金政策组合,搭建了“全市场、特色化”的股权投资政策体系;创新开展“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等审批模式,不断刷新项目落地速度,各领域先行先试撬动新质生产力潜力加快释放、动力不断增强。
三、看未来,全面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
紧紧围绕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深化完善“11311”工作体系,全面开展科创资源倍增、“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三大工程”,着力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链韧性、以一流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
一是全面激活创新要素,积极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科创资源倍增工程,持续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全力推动创新资源聚集提密度、科技辐射带动增强度、企业科技创新拓深度,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总量、增量、质量“三量齐升”。聚焦科技创新“突破、转化、赋能”,进一步加强与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链主企业合作,搭建一批产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落地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知名科技中介和创新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技术优势突出的创新型企业,打造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的“强磁场”。健全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副中心落地转化,带动企业科产融合驶上“快车道”,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