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言,百姓的信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商鞅就是以“徙木立信”作为变法的突破点,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信誉,才确保了新法的实施,使秦国日渐强盛。(中国纪检监察报《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典故】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释义】意思是,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赏析】古人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信誉守承诺。对于"诚信"的含义,中国的古至先贤曾有自己的诠释:〈礼记.乐记〉中曾有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儒家学说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五德。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行,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史记》也记载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遣司马懿、张郃率精兵30万人,直指剑阁。此时,诸葛亮正率军驻防祁山,剑阁蜀军正在换防,留守将士仅有8万人。诸葛亮部下认为魏军强盛,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壮大声威。但诸葛亮坚持以信义为本,下令换防后的士卒尽快返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诚取信于民,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进军大柏地时,指战员们衣衫褴褛、风餐露宿,却坚持偿付群众粮款,与国民党军抢掠钱财、拉夫抓丁形成强烈反差,逐渐赢得当地群众信任。毛泽东不仅要求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树立人民军队的声誉和形象,还亲自主持兑现承诺的群众大会,号召劳苦大众要团结武装起来,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深得民心,确保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革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忠诚为本,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
【用法】主要适用于诚信建设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诚信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靠求真务实、言行一致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