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队伍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队伍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部署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为破除体制、机制、制度改革藩篱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明确指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再次释放出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强烈信号。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聚焦“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的要求,从识别、调整、激励三个方面,不断探索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推进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建立常态化干部监督体系,将“识别”放在平时。考察识别干部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干部。对于组织部门来讲,要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机制,把严格监督、严肃纪律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要严格制度执行。在干部选任过程中,严格执行“凡提四必”,按照规定不折不扣做好“六查”工作,规范落实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畅通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综合举报受理平台,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问题影响使用的,及时中止选拔任用程序;对
下来、人岗不适换下来”等情形进行具体区分、精准研判,使干部“下”的依据更加科学。要全面畅通干部“下”的渠道。结合干部工作经历、个人特长等情况,开展多角度分析研判,予以针对性调整。对重点工作推进不力、不能有效履行职责的领导干部,通过降级或平级交流到压力较小岗位的方式,让他们“退位让岗”,继续为县委、政府出谋献策;对为官不为、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调整到曾经任职、并取得过一定成绩的工作岗位,进行再锻炼、再提升;对人岗不相适、家庭有困难等情况的领导干部,进行匹配度分析,平级交流到其擅长领域、合适岗位任职,让“下”的干部前望有路、前行可闯。要常态推进干部“下”的工作。把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产业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等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信访维稳、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等重点任务相结合,及时对不愿为、成绩差、乱作为、群众评价低的干部进行免职、调整,着力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干事创业导向。
三、建立全方位关心关爱机制,把“激励”落到实处。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对于“下”的干部,尤其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千方百计、真心实意地让“掉队者”跟着走、跟得上、跟得紧,写好“下”的后半篇文章。要在思想上注重引导。针对“下”的干部容易“破罐子破摔”等问题,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县级分管领导重点谈、组织部长专门谈、党组织书记日常谈”的常态化谈心谈话机制,向他们讲清“下”的原因,鼓励他们放下包袱、振奋精神,正确看待“进退留转”。要在管理上加强关注。分类建立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管理台账,坚持将他们与同职务层次干部同等要求、统一管理、同步考核,有针对性地抽调他们参加重点工作督查、党内集中教育督导等任务。同时,落实好调整后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传递组织温暖。要在再用上畅通渠道。注重经常性深入工作一线考核考察“下”的干部,以“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形式做好考核纪实、形成考核台账。对工作积极性不减、错误认识到位、在新的岗位上取得突出实绩的干部,按规定程序及时重新启用,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成为常态,推动形成干不好必须“下”、干得好还能再“上”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