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2024年情况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汇报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和社会方面。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67项,落实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超3亿元,发放普惠小微贷款358.91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0.1万户。积极推行“免申即享”,兑现各类扶持资金近2亿元。大力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培育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持续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成功引进x假村项目,市文旅投公司持有的x集团股权整合顺利完成,全市3A级以上景区达到10家。举办“五黑”农产品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建成秸秆收储点20个,初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出台《关于加快打造“七大产业集群”促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9%,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4.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x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歙县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博宇密封件、宏业智能电气等4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入选省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29家。三是发展文旅康养产业,补齐短板弱项。围绕聚力打造x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扎实推进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世界遗产小镇一期工程基本完工,x村、x村、x村等特色民宿建成运营,x非遗传习所完成改造。举办“5·19中国旅游日”活动,成功举办x文化旅游节暨x马拉松、x百车自驾游活动,x区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黟县入选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名单,x风景区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四是抓好项目投资和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7个、竣工投产61个。x高速x段、x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628.7亿元的42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3亿元,其中17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x作业区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一期建设,农村区域供水管网延伸、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完工。
(二)改革开放方面。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发展活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x项。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市属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实现较快增长。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节约政府资金5.8亿元。完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划定“三区三线”。加强林长制改革,率先在全国成立林业碳汇交易所。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二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合作空间。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在长三角地区举办主题招商活动7场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9个,总投资x亿元。圆满承办2024年x省港口航运发展大会,x港口与x区域港口合作机制建立运行。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02.3%。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健全完善全链条招商工作机制,设立市招商服务中心,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为投资者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x个、到位资金503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合同个数438个、协议金额2746.3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达10个。四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全市1971名领导干部深入3068家单位包保对接,解决企业问题2529个。深化“事找我办”改革,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94.4%,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超过80%。推出惠民便企政策“服务包”,制定政商交往“正负清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和涉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机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
(三)科技创新方面。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激发创新内生动力。研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科技政策文件,成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基金和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量增效、科技型中小企业“破零倍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x家、省级新产品4个、首台套产品1个,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x家。新增市级创新平台6家、产学研合作基地4家、省际科技协作平台9家。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9家。申报省级以上科技特派团项目2个、企业研发中心项目x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新增省级新产品4个、首台套产品1个。三是加强创新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与x等国内先进地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5%。
(四)农业农村方面。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并调整完善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投入各级衔接资金x亿元,实施各类项目x个,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x亩,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x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x个、“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6个、美丽乡村公路139公里。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打造美丽乡村集中安置点邻里中心66个。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专项行动,流转土地36万亩。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配送协同发展,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x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优质产区1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x个。二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富锌水稻生产基地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8万亩、总产量10.8亿斤。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生猪存栏量和产能全面恢复。规范处置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防止耕地“抛荒”。新建x茶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成功举办第五届x山地高效农业暨有机农产品博览会、“大好河山·来自新安”全国名茶品牌推介会、“山水农家·乡约x”乡村旅游推介会等活动。三是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统筹财政涉农资金8.6亿元实施349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造农村卫生厕所4.9万座,提质升级农村供水主管网176处。按照“特色做亮、示范带动、全域整治”的工作思路,定制公布6条市级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18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标准模板。四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获批创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级村庄整治试点示范县1个。编制完成村庄规划62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33户。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后期管护长效机制,组建乡村建管协会47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7支,评选出“最美庭院”110户、“星级文明户”600户。x县x镇x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