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篇)
目录
1.
一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创新、兴产业、优治理、促共富,努力打造具有高新辨识度的服务型政府,着力丰富时代感,全面提升国际范,奋力推进现代化:
一、以亚运保障提升便捷顺畅、惬意优美的品质感
全面贯彻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坚决扛起亚运主会场的责任担当,坚持一流标准、最高要求,抓实抓细亚运筹办,全面助力办成了史上最成功的亚运会,带动城市出行更顺心、环境更舒心、生活更安心。
一是亚运服务高效周到。搭建筹备期“一办两侧一督查”架构、战时运作“一中心八领域十专班”指挥体系,赛事场馆改造提升高标准完成,三大场馆和马拉松场地保障团队全情投入,6.5万名亚运城市志愿者无私奉献,亚运数字专用道等专项基础设施高效运行,要人警卫、抵离交通、食品医疗等工作全方位落实,火炬传递安全有序、氛围热烈,开闭幕式7万余名观众40分钟高效退场,开幕式-田径赛事24小时快速转场,1144场赛事圆满收官。
二是空间容貌清爽靓丽。钱塘江南岸、江南大道等重点区域绿化亮化全面提升,92条(段)道路修整复新,64个主题花海景观小品亮眼出圈。城市更新加速推进,13个片区“微更新”出新出彩,山一农居SOHO提升改造基本完工,沿江公园改造提升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全区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拆除违建2.82万平方米,东冠新农村拆违促进环境整体改善;全域征迁清零强力推进,完成拆迁收购15处、交地866.5亩。完成西兴、长河、浦沿单元控规修编和青年发展型城区等专项规划研究。土地收储出让有力有序,完成收储24宗882亩、出让24宗937亩。第一工业综合体建成。开工留用地项目4个、投用4个,完成18个村级留用地指标清零。
三是城市运行通达有序。新开工道路10条、完工22条,建成过街天桥3处,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4条、公交站台13个,治理病害道路12.8公里,公共出行更加便捷。公厕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改造重点公厕25座。江南变、东冠变、协同电力隧道土建完工,中兴电力隧道、文教变、协同变建设加速推进。高频度、大力度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健全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全面开展“两个一律”攻坚行动,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四是生态本底巩固夯实。发布美丽滨江三年行动计划。入选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持续推进“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清单式管理改革试点,完成“环保E企管”省级试点。有序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轻量化数智化节能改造,建成“无废细胞”60个,扩绿28万方,获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健全“污水零直排区”长效运维机制,完成13条河道品质提升,实现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水功能区达标率100%,再获“大禹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以创新深化践行自立自强、又高又新的使命感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链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
一是创新平台量质齐升。实施创新体系聚能跃升行动,发布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国际零磁科学谷”五年行动计划;极弱磁大科学装置首个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经血管植入器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落地;浙工大网络安全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滨江创新中心投用;新获批省级创新联合体2家、市级以上研发载体145家,省级研发载体累计638家、居全省第一;白马湖低碳节能技术、滨创低空立体交通系统入选市概念验证中心;南部科创中心分基地、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投用。
二是创新要素协同汇聚。创新投入持续加强,拨付产学研专项资金超9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10%左右、居全省第一。政策更加精准有力,制(修)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专精特新等专项政策,下达区级惠企产业资金62.3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6.1亿元。金融支持不断强化,新设产业基金合作子基金8只、规模37.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1.4亿元。人才服务生态持续优化,新入选国家级、市级海外领军人才数均创历史新高,新引进省顶尖人才2人,新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6个、列全市第一;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新引进大学生超4.1万人、列全市第一;提前完成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数量达10094间,发放各类人才购房、租房补贴5.9亿元。
三是创新成果可圈可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7699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70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90件,均保持全省第一。新获批发布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7项。海康威视获全省首个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新立项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33项、居全省第一,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4项、列全市第一。预计完成技术交易额450亿元左右、居全省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蝉联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获省“科技创新鼎”。
四是高新产业融合集聚。优势产业聚链成群,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8个;开工24个、摘牌9个、落点21个;高新产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1%、20.5%(均含滨富、滨萧);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机器人三大产业集群规模均居全省第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新能源实现营收457.1亿元、增长46.8%,节能环保实现营收460.5亿元、增长41.9%,AIGC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全市首个智能网联车辆全域开放先行试点启动。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新增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16家,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86.7%、全省第二。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83.4亿元、增长7.0%,总量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1543.4亿元、增长9.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866.1亿元、增长7.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5.6%;获“浙江制造天工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数字经济综合评价稳居全省第一。
三、以改革攻坚强化乘势而上、破局开新的奋进感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与时俱进、整体谋划,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动力活力。
一是政务服务体系持续健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扎实推进,成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1+N”24小时不打烊服务模式持续优化;建成标准“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入选省级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知识产权集成服务改革深化推进,4项改革经验获国家、省市推广,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全省唯一。完成街道财政体制改革。股权转让“一件事”、市内跨区迁移“一件事”等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产业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区街平台为企服务职能体系优化调整,现代产业社区模式探索推进,“企业HR调解联盟”等产业园区治理经验全国示范,首批6个暖企小站试点先行,“沙盒监管”“企业信用信息自主承诺公示”等新型监管模式持续推进,直播电商合规指引等规范有效运行,区级统筹联动、街道平台属地主责、产业社区贯通协同、产业园区专业运营、行业企业规范自律的产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1+2+N”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