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努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撑
同志们:
产业工人是现代工业体系各条战线中的劳动者,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基础。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锻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坚持党对产业工人的全面领导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和创新产业工人领导方式,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广大产业工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规定的时间进度、目标任务推进工作,确保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圆满完成。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工作措施、先进典型,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产业工人地位“双提升”。
(三)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完善劳动模范、工匠人才、先进典型管理机制,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全面提高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其荣誉感和归属感。各类新闻媒体要定期到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学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表彰活动中,要提高创新型人才、知识型技工、技能型职工的占比,对技术工人参与表彰评选给予政策支持,在全社会奏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二、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
(一)改进产业工人教育培养体系。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岗培训体系、人才评价体系,依托企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建立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学历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学历上升通道,实现产业工人学历、技能“双提升”。鼓励各类高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根据社会需要与企业一起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工作室和技师培训站,鼓励产业工人参加创新成果评选,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设置补贴标准,合理确定补贴对象,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立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奖励金制度,制定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成本补贴。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推进办学体系、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及时总结推广产教融合试点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产业工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企业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精品读书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降低职工学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建立新型学徒制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在企业及拥有技术型人才的用人单位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度,免费向新入职的产业工人提供全方位劳动技能培训。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向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学习资源,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岗前培训、转岗学习、名师带徒弟等方式,提高新入职产业工人的劳动技能。依托产业工人聚集区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共建实训中心、研发中心、名师工作室,培育更多行业工匠。
(三)做好新型产业工人的培养工作。随着互联网产业兴起,货运、快递、网约车、外卖配送、个体工商户等新业态迅速发展,产业工人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特征更为明显,他们在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新特点,我们要加强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高效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同时,农民工进企业成为产业工人已是新常态,我们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落实农民工就业创业促进政策,分类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引导农民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让敬业精神、精进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声音。推进城乡教育、住房、医疗、社保、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进城务工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型消除后顾之忧。鼓励技工学校、职业院校积极承办面向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凝聚关心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大合力。
三、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创造活力
(一)创新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产业工人数据库,及时了解产业工人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状况,提高产业工人的互联网服务水平。推行“互联网+”普惠服务,建设以工惠卡为载体的网上职工之家,鼓励行业、企业举办网上练兵、劳动技能竞赛,为产业工人交流学习搭建网络平台。打破产业工人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身份限制,取消产业工人岗位调整、职业转换、职级晋升时的论文、学历、资历等限制性条件,疏通职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流通渠道,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支持各类企业、行业、社会组织自主开展职业技能评定,构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学校职业资格认证和社会化考核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创新创造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工人,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二)健全产业工人激励机制。制定培养、使用、激励相结合的产业工人管理制度,执行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实施按技术技能等级参与工资分配的政策,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健全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使用、激励相结合的政策体系,结合产业工人个性特征和企业发展需要,及时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通过岗位晋升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引导产业工人积极主动创造价值。改进劳动技能竞赛体系,支持企业推荐产业工人参加国家、省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对各类获奖者授予相应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并给予奖励。创新劳动技能竞赛形式,丰富竞赛内容要素构成,推进技能竞赛成果同劳模评选、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工资奖金分配相结合,提升技能竞赛成果转化运用效能。支持和鼓励产业工人参加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研发,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释放创造潜能,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允许优先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在参加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公务员招考、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给予适当照顾,充分激发其创新创造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