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 青年要挺立时代潮头
前言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不断发展着的且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目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新时代青年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一部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载体,包含崭新的质态要素且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新”为出发点,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质”为关键点,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脉络,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生产力”为落脚点,深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涵要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现实生产,推动物质财富积累。
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并将其视为判断社会发展状态好坏的检验标准。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旨归,而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驱动力量,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为了使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又要依赖于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人”同“生产力”之间存在同频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可以得出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切实物质需求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编辑文字)经济思想将生产力理论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力与支撑力的前提下,就更加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进行引领与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主动契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的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涉及范围广阔、领域新潮,蕴含着新型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摒弃了过去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自觉行动的今天,要将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结合,积极主动对各类产业进行优化布局与升级。只有将新质生产力赋能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为高质量发展灌注源源不竭的动力,不断夯实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从最初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如今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更加突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巨大功能。
在全球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正以空前密集活跃的状态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与经济结构的重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带来的推陈出新与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有新型技术与颠覆性技术迸发涌现推动着生产关系变革。
第二部分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每一次现代化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创造出了巨大生产力,成为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决定力量与动力来源。基于此,人类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从过去的机械化、电气化到现在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每一次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与生活水平提升,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真实写照。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充分表明,现代化在根本上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带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具备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特征、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深厚的物质基础,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时为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因此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所谓现代化,可以将其理解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展现的一种超凡形态。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生产力变革,而生产力的内在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形成全新的优化组合。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由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和新型生产工具,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以及高端的新型设施构成。与以往重复简单劳动生产的“机械式动作的工人”相比,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的新型劳动者是能够合理运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能够快速适应高端新型设备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特别是当前,数智化产业方兴未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急需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型人才以突破颠覆性科学技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作为依靠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的手段与现代化产业升级相互促动,并由此形成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构筑新的发展趋势与竞争优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切实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意味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靠高水平、高素质劳动者推进。要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创新意识,以颠覆性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于现实生产。 第二,要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中的引擎作用。以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由高科技支撑的现代产业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领域与颠覆性科学技术的突破口,持续改造升级传统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新质生产力是擅长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并平衡新老企业发展差异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技术与新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了部分产业兴起,在初期受到新质生产力影响获得红利的产业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与发展空间。 第四,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功能。绿色发展不仅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以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与经济主战场,全面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不论是立足当下,还是放眼未来,只有牵牢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将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蓄能新优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