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浙江省丽水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丽水市是全国重点革命老区城市,也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252万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里,周恩来、刘英、粟裕、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丽水留下了光辉战斗足迹,缔造形成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伟大浙西南革命精神。
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丽水既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市,更是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美誉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今更已成为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7%,生态环境质量长期领跑浙江、领先全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到丽水调研指导,盛赞“秀山丽水,天生丽质”,叮嘱丽水生态优势不能丢,坚决守住“金饭碗”,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针对当时丽水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实际,习近平同志勉励丽水“发挥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浙江精神,不甘落后、奋力拼搏、迎难而上、争先创优,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深刻指出丽水只有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全省发展水平,系统深入指导丽水创新发展思路,下决心转变增长方式,跨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明确将“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丽水坚定不移探索开拓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道路。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摘掉了“欠发达地区”的帽子,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前列,城乡居民收入稳居第一,交出了一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多赢”答卷。迈向新征程,丽水力行“丽水之干”,正在开辟革命老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境界,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以改革关键之招打开发展跨越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丽水的改革发轫于山、灵动于水、勃兴于山水间。
“自家的山林成为国储林后,就相当于‘入股’了,今后每年能拿到近7000元的收益!”2023年9月,丽水市庆元县左溪村村民胡苏州将自家200亩责任山签约,正式成为国储林的“股东”,持续40年享受收益。庆元“国储林+国乡合作”新机制,是在第一轮国乡合作造林经验基础上的“革绿出新”共富探索,即采取“国企出资金,林场出技术,林农出土地”的合作模式,采用“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收益按比例分成(林农40%,林场60%)”的分成方式,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林权流转中转站,收储后统一委托给国有林场经营,开展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碳汇交易、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特色经营,精准解决合同到期采伐难、延续难、延包难,有效破解兑现收益周期长、见效慢、下山脱贫后“谁来搞林业”等问题,进一步拓宽林业生态价值转换通道。庆元“国储林+国乡合作”项目一期计划完成16万亩,已获得5家国有银行集体授信9.6亿元,预计村集体和林农可收益17.2亿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惠及全县10万名林农,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增加劳务收入2000万元。
丽水市云和县通过清淤疏浚、河道清障、智慧治水等方式,在出境Ⅱ类以上水质占比保持100%的情况下,实现Ⅰ类水质天数占比由2017年的54%提高到2023年的80.1%,2023年获得省级绿色奖补3亿元,被授予全省首批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清源”的背后,是丽水连续10年的“五水共治”持续巩固,连续三轮迭代升级的省级绿色发展奖补机制、瓯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既确保“一江清水”送出丽水,又实现保护生态者得利、环保受益者付费。
在丽水,莲都区“古堰画乡”已经成为一个知名景点。景点所在度假区的核心区由堰头村、大港头村组成。度假区由莲都区旅投公司负责保护、管理、运营工作。为破解该公司信用评级资产不足难题,莲都区梯次建立景区生态产品价值与财政奖补相挂钩机制、试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营业收入相挂钩机制,将流动的“绿水青山”资产注入财务报表。经“中铭国际”评估认定,度假区生态环保收益权入账价值为39976万元,占该公司总资产的4.3%,成功助力该公司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为度假区进一步“价值转化、向美而生”提供支撑。
在丽水这片改革热土上,上述只是众多改革中的几个案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及扶贫开发、农村金融改革、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林区共同富裕市试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国家气象公园试点等“国字号”改革试点,正扎根于丽水,开辟崭新通途。截至2023年底,丽水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3年位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前10,连续两年夺取浙江“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金鼎,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实现县域全覆盖,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全省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河长制等多项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荣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践表明,改革是护绿固本、点绿成金的“金钥匙”,革绿出新、跨越传统的“先手棋”。
集聚发展破解“穷在山上、弱在散上、困在路上”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走人口内聚外迁、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发展制造业要讲究集聚优势,讲究功能定位。要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依托城市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穷在山上、弱在散上、困在路上,这是多年来丽水“摆脱贫困”的最大“拦路虎”。作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占比高达75.7%的丽水,该如何摆脱,又何以跨越?破解的答案就在集聚。
云和县围绕“挖穷根、挪穷窝、保生态、促致富”持续综合施策,引导人口、产业要素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帮助山区群众实现“带权进城、安家落户”,极大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实现聚民、富民、便民。围绕聚民,云和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政府提供限价商品房安置、普通商品房安置、有土安置、廉租房安置、货币安置等多种安置模式供群众自主选择,确保搬迁农户搬得称心如意。全县已累计建成农民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点)53个,累计安置易地搬迁农户1.2万户4.06万人。围绕富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木制玩具产业,培育木制玩具企业1100余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已成为下山转移群众主要的就业产业。围绕便民,建立农民流入地、流出地共同服务进城农民的“街乡共治”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人口聚集带来的融入难、管理难、致富难等问题,实现进城群众社保、医保等40多项社会事务以及经济事务在社区的一地办理,实现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同享军人优待抚恤补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13类社会救助政策。截至2023年底,全县60%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93.4%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到74.5%,“小县大城”模式已成为全国山区集聚发展典型。
2012年前,传统的“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发展模式蔓延到了丽水市缙云县,存在工业空间布局分散、发展低效、定位不协调等现象,因污染、噪声等扰民问题不时引发矛盾。2012年,缙云县抓住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机遇,依托市县共建机制,按照“台地工业、坡地城镇”思路,设立浙江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丽缙园),并用两年时间圆满完成1万亩土地征收、平整。从2014年起,缙云县落实开展“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的“两无”整治,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省级园区集中、资源要素向省级园区倾斜,全面提高资源要素集约配置效率,实现生产力“由散到聚、以聚促变”。历经12年,丽缙园创成全省26县首个高端装备制造类特色小镇,成为全市首家省级高新区。截至2023年底,丽缙园共集聚企业550余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50亿元,以占地不到县域面积的0.5%,集聚1.6万人,贡献全县约1/5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产值和制造业税收,成为“个头小、能量大”的山区平台发展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