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国有企业品牌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4年国企品牌建设推进会,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压实责任,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全力推动国企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引领国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文化建设不仅是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塑造品牌、提升形象的关键举措。
文化建设是国企品牌建设的内在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品牌注入深厚的内涵和价值,使品牌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传承和弘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能够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从而为品牌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建设是国企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品牌建设需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打造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
的持续推动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然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文化传播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足,使品牌建设活动显得零散且缺乏连贯性,难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和有效的市场传播策略。尤其是不同传播渠道的运用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品牌信息传递不连贯,难以形成持续的品牌影响力和高认知度,限制了品牌在市场中的穿透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融合创新不足,品牌亲和力待增强。在全媒体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及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偏好成为品牌构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部分国企忽视了与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的融合,导致品牌信息无法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群体。加之品牌构建过程中缺乏创意与生动性,使得品牌信息传递显得生硬乏味,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
五是文化创新驱动力待加强,品牌活力需激发。国企文化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品牌与市场变化的同步性。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文化创新上的不足,往往导致国企品牌策略未能及时调整,更新滞后于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不但削弱了品牌的竞争力,而且可能传递出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组织结构僵化、决策流程缓慢等负面形象。
三、准确把握文化建设引领国企品牌建设的重点任务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文化引领和传承创新,为品牌构建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动力源泉。
加强系统施治,构建国企文化与品牌“内外兼修”一致性。要注重国企文化顶层设计,采用多元协同发展的模式,将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国企品牌,提升品牌内在价值。通过国企文化载体,展现国企精神、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和品质定位,同时传播国企形象,体现国企的奋进担当精神,传递时代脉搏和国企的文化观、价值观,对内深化国企文化体系,对外积极构建品牌传播生态体系,全面提升软实力。
加强价值引领,明确奠定国企品牌建设的方向性。国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壮大,必然需要相适应的文化提炼与品牌构建。通过对品牌的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确保目标用户的精准把握。依托涵盖国企文化发展的要素更新和精神提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更新完善国企文化建设,以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品牌凝聚力。另外,要通过以文化促进品牌其背后的情感价值,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比如在强调国企服务或产品品牌的功能性之外,应注重如信任、归属感等情感价值的传递,实现从抽象的文化理念到具体、生动的品牌形象的转变。
把握文化独特性,挖掘构建强烈鲜明的国企品牌形象。国企文化根植于其发展历程之中。鉴于各国企在发展历程、战略规划、运行模式、管理特色及行业背景上的差异,它们各自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深刻塑造着品牌形象,在价值追求、思维模式、制度规范、行为路径等多个维度上,对国企的长期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但唯有紧密贴合国企发展实际的文化,方能焕发勃勃生机和强大竞争力。因此,必须准确把握目标国企的独特性和市场定位,挖掘文化亮点与特色,深刻领悟并展现其文化的创新性。这是构建强烈鲜明、辨识度高且有竞争力的国企品牌,并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强化文化体验,提炼构建国企品牌管理理论内涵。要进一步加强国企的文化管理,以体系化的文化管理策略来指导和促进体系化的品牌建设。文化管理作为软实力的核心,不仅要吸纳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要融合并传承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精髓,特别是儒、释、道、法等各个学派的经典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出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富含中国特色的国企文化管理体系,以此体系为基础,从管理文化的独特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国企品牌管理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地讲述国企品牌故事。
依托组织架构,繁荣国企品牌“一干多枝”建设体系。围绕国企发展战略目标,要深化并拓展国企文化的核心理念,确保其能够支撑国企品牌整体价值观、愿景、使命等战略要素的实施。同时,要依托国企现有的组织架构,横向层面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专项文化,纵向层面深入培育基层单位的特色文化。要深入挖掘国企的创业历程、精神内核、文化基因、商业传奇、徽标口号等文化元素,摒弃单调、枯燥、陈旧的呈现形式,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在坚持国企品牌“一干”主线不动摇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基层特色文化的“百花齐放”,以此构建出以国企“一干”共性品牌为主体、与各分级国企“多枝”个性化子品牌相辅相成的“一干多枝”国企品牌体系,共同推动国企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
聚焦产品质量,打造国企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石。要深刻认识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品牌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把“极端负责”的态度和“质量第一”的追求深植于国企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以此作为建设与维护国企品牌声誉的基石。同时,要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研发投入的增加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激励机制,瞄准高端品牌产品的打造目标,积极对标对表国际一流企业,持续推动由质量到产品到品牌向高端领域的全面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出“特色质量”“魅力质量”“科技质量”乃至“百年质量”。要以资源为依托提高产品质量,以品牌为引领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国企产业链向全流程、高技术方向拓展,产品架构向高技术和数字化方面转型,进而驱动品牌发展,为国企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与竞争优势。
坚持品牌监测,持续优化完善国企品牌传播策略。要紧密把握不同行业国企的经济周期,结合不同地域国企的经济特点,充分考虑海外市场经济政策环境,依据市场趋势和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确立具有战略性的品牌传播策略,据此制定长期、系统的品牌传播计划。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品牌传播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根据品牌传播效果的监测分析结果,灵活进行战略优化和方案调整,确保传播策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推进全链条联动,塑造国企品牌建设的融会贯通机制。国企文化落地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决策层的愿景与权衡、管理层的策略与执行、协调层的制度设计与方案实施、执行层的具体落地与灵活应变,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协同与目标客户的广泛认同与尊重。此外,需得到产业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这些多维度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从历史、现实、组织和个体等多个维度,全面推动国企文化的落地生根,进而形成、凝聚、传播并弘扬国企品牌形象,最终共同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国企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