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指导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又做到旗帜高扬、立场坚定、斗争坚决。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根本,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关键。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之所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我国根本制度。全党要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和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深化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各级党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所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就是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守住思想舆论阵地。当然,守住思想舆论阵地,不是消极、被动地守,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守,做到占领阵地、建设阵地和守牢阵地有机统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要守住思想舆论阵地、取得意识形态斗争的全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极端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离不开积极、正确思想舆论引导,主流思想舆论越强大,人民为理想和梦想而奋斗的信仰、信念、信心也就越坚定。“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第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最重要的任务、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引导人们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科学思想体系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和把握蕴含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第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三,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此,要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把握时代大势,回应人类关切,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就能把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更有说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