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的民族复兴观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邓小平同志光辉、战斗、伟大的一生,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历史功勋,强调要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革命风范,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指出,到21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宝贵思想和目标追求。在领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与时俱进地将其发扬光大。他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内容,集中反映和体现了邓小平的民族复兴观,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深刻领悟邓小平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是1956年党的八大后毛泽东提出来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经过20多年努力,把新中国建设成为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分量的社会主义大国。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认识。
“文革”结束后,在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兴旺起来,使我们党的事业兴旺起来,使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更加巩固,使我们能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邓小平不仅在党内国内强调这一问题,而且在会见外国客人时也谈及这一话题。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法国客人时指出,中国古人在历史上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我们的贡献太少,也许再过10年或15年,可能作出比较重要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邓小平更加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3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古代我们做得不错,对人类有突出的贡献,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我们落后了近150年,这一段对人类的贡献较小。1985年3月,邓小平又对美国新闻界人士指出,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80年代起,到本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1987年4月,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邓小平谈道,“总的来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1981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总之,对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不断提及、反复强调。1993年11月,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指出,学习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其中之一是:“必须紧紧抓住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关于中华民族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重要论述”,凸显了这一重要论述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强调,对于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和论断,“只有结合历史背景,注重整体把握、辩证把握,知其义又明其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正确用以指导实践。如果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就容易导致实践偏差,甚至犯原则性、方向性错误”。邓小平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也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做到整体把握、辩证把握,在知义明理的基础上正确用以指导实践。
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必须打破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
“文革”结束后,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将成为空谈。邓小平在深刻分析当时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后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放眼世界,积极倡导和推动对外开放。1978年2月,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我们愿意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不只派人到美国去考察,也派人到其他发达国家考察。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随后,中央派出大量代表团和考察团出访,其中包括1978年5月至6月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等西欧五国。临行前,邓小平找谷牧谈话,指示代表团要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学回来。1978年10月,在与联邦德国新闻代表团谈话时,邓小平指出:“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必须打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最终目的是“赶上时代”。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赶上时代”,实质上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才能真正为人类作出贡献。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领导人穆加贝时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1986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领导人时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可以说,在与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会晤交流时,邓小平总是不失时机地重申上述观点,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