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党课学习公文资料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和魂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和“魂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目标,并系统阐明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决定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既经历过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早期文明的代表者之一;也经历过人类文明的成熟期,创立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1840年后,中国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内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华文明向何处去,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这两大课题,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西方文明观混淆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究竟是“多元”还是“一元”的,西方文明观实际上是要用所谓“一元”取代“多元”;二是世界各国的文明究竟是平等的还是有所谓优劣之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古老文明能否随着现代化进程跨入现代文明。西方文明观实际上是要将西方文明凌驾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之上,在所谓“效仿”西方的过程中消除其他民族独立发展、独立生存的文明根基,而达到永远称霸世界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更不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定能够在此基础上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表明,中华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文化自信,也离不开开放包容。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璀璨夺目的秦汉文化、大唐文化等,无一不是创新发展与博采众长的结晶。开放包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禀赋,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思想成果。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种开放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使理论之树常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禀赋,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包容多样的文明观,始终认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气所在。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魂脉”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概括提出的“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为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明正确道路,而且能为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文明观上,根本否定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理论,不但主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而且真正在思想文化上做到了超越西方与东方、跨越西方与东方、沟通西方与东方。文明只有不同,没有优劣。马克思主义尽管是以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母本,但它阐述的科学理论更切合像中国这样的广大落后国家,在这些国家更容易实行。特别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样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教条,而是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选择,不但使古老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得新生,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而获得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具有一体两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就前者来说,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就后者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这一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始终坚持和推进“第一个结合”,高度重视和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够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结合”规律中概括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同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关系,不仅从更本质的方面揭示出“两个结合”一脉贯通的核心要义,而且从根本方向和根本方法上解决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互融合的问题。什么是“根脉”和“魂脉”结合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呢?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很显然,如果脱离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片面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和头脑。反之,如果不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忽视了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成功经验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等于没有了根基和双脚,同样寸步难行。三、做好“根脉”和“魂脉”有机统一这篇大文章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做好“根脉”和“魂脉”有机统一这篇大文章。这就要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坚定。如何认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的思想困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色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规律从历史通向当代,又联通未来,是经过历史和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来自人民实践、指导人民实践、不断接受人民实践检验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规律、发展真理、完善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其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解决的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解决与时俱进的问题,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解决根深叶茂的问题,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为了“两个结合”的持续实现,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如何认识“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余年创新史。“两个结合”的过程,也是“根脉”、“魂脉”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做了深刻阐释。“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讲稿文库的最新文档

2024市检察院党组度抓基层党建工作总结
市检察院党组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唱响“一大品牌”、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决策部署,坚持“强党建、树新风、办实事、促改革、转观念、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能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持续深入打造模范机关工作,荣获2024年度市直机关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先进单位。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政治引领、与时俱进,着力打造更讲忠诚的“政治型”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4交流发言_以"四字心诀"助力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交流发言:以"四字心诀"助力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2019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
2024司法局党建工作总结及2025年党建工作计划
司法局2024年党建工作总结及2025年党建工作计划   司法局2024年党建工作总结及2025年党建工作计划      202
2024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报告
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2024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报告   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2024年落实全面从严
2024街道办年度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街道办2024年年度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x路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
2024在全县第四季度工业及商贸经济稳增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4年全县第四季度工业及商贸经济稳增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县第四季度
2024开展科级及以下干部、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工作总结
开展科级及以下干部、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2024党建引领聚合力业务融合促发展
党建引领聚合力 业务融合促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这是党中央着
2024县市场监管局关于度工作总结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
县市场监管局关于2024年度工作总结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
2024在参加社会工专业人才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
在参加2024年社会工专业人才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感谢党委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这天认真聆听各位专家对社会工作的意义、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方法等非常有建设性的讲解,也通过实地参观,看到了一切比较好的成果经验,让我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价值观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做好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工作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扩大社会参与、协调社
讲稿文库+ 关注
机构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公文写作经验与范文资料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开通会员开通会员
微信客服
  • 微信
QQ客服
  • QQ:3966530830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