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对于引领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更好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4年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任务,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党建应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搭建孵化平台、畅通发展渠道、完善配套体制等,赋予社会组织更大自主权。社会组织党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在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升组织力;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与管理及创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途径等环节。体现了社会组织治理模式从传统的科层控制到民主治理的转型升级,这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的总体要求。为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的功能驱动和效用发挥。
有序运行。二是党员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党建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内党员的培训、教育、引导和监督,提升党组织成员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团结凝聚力量。双方在结构耦合中加强内部凝聚力促进党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激发组织自主性及其功能有效发挥,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四是组织协调与沟通。社会组织党建在组织内部加强协调和沟通,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形成组织合力,提高组织整体效能。
(三)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党在新时代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落实到社会组织这一群体,即需要社会组织党建服务社会。社会组织党建是通过党组织升级为“服务型党组织”这一路径,以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反哺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与壮大。2016年,财政部、民政部印发了《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促进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的指导”。依据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社会组织党建以服务社会为导向,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促进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推动社会组织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从功能发挥来看,党建驱动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通过社会协调、社会服务、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等介于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桥梁,多元主体共治提升效能。从社会参与来看,党建驱动引领社会组织在价值观和行动上,为了同一个公共目标将独立的社会个体聚集起来,以不同的身份和专业能力参与社会事务治理。
(四)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的价值功能。社会组织党建不仅是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更是一个在社会中发挥共同价值观、共同目标作用的组织。通过强化价值引导功能,增进新社会阶层、非公经济人士等群体的政治认同,以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文化。社会组织拥有自身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和社会服务目标,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在党建驱动下,党组织驱动社会组织的价值倡导功能,党组织通过包括党建在内的各种活动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发挥社会组织在价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践行中的作用。而社会组织发挥桥梁枢纽角色,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在保持自治同时与党加强交流,在此过程中规范自身行为,确保社会组织发展和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正视问题,切实增强社会组织党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
社会组织党建自开展以来建立起“属业化党建”“属地化党建”和“部门化党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对社会组织存在的治理碎片化、治理封闭化等难题有所消解,也凭借空间开放、党员激活、政治引领、价值统合、主体凝聚等创新促进了整体性治理格局的塑造。但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中,也存在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政治引领功能渗透不力、组织治理结构不够嵌合、业务融入互动不够紧密等困境,未真正实现党建活动与社会组织业务的有效融合。
(一)制度问题: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制度体系建设在有效性和创新性上存在制度困境。制度有效性上,党建工作缺乏良好的物质和经费保障机制,加之管理体制不顺、党建责任主体不明确、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同时,社会组织为了获取政治合法性和相关人力、物力资源支持,可能通过选择性、拼凑式参与开展党建。由于社会组织依赖于志愿者和公众,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导致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基本阵地难以落实。制度创新性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载体创新性不足,缺乏特色与针对性。部分社会组织对新兴趋势、新技术、新观念的应用和借鉴不足,过于依赖常规的党建活动,缺乏创新性的制度设置和活动形式。需要不断完善、探索新的制度体系与活动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国家战略需求、时代发展同步,才能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二)认知问题:政治引领功能渗透不力。社会组织主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服务性的组织。理论上,社会组织中党组织是政治引领的核心力量。与之矛盾的是,社会组织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尽管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范围和党建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但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这体现在对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引领缺乏重视;社会组织的政治方向、从业人员的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方面认知不足;组织内部部分党员认为在社会组织中地位不高,对于从事群众工作畏首畏尾;部分党员对于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够强烈,不愿意主动参与群众工作。由此引发社会组织无法凝聚社会公众,社会影响力与公信力亟需提升。究其原因,社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渗透不力可能源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对此需要在加强政治意识教育、提升组织内部凝聚力、改善政治环境等方面加以提升。
(三)结构问题:组织治理结构不够嵌合。由于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发展逻辑和规律各有不同,在性质、目标、业务内容、方式方法、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驱动引领不足的条件下,两者不可避免地可能会产生隔阂,导致组织之间嵌合程度不够。部分地区的社会组织党建仍存在过于强调党组织“覆盖率”问题,忽视了党建活动的实质性开展;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岗位之间职责划分不明晰,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出现责任推诿现象。党建组织治理结构不够嵌合时,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缺乏参与性,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其他成员的意见无法得到充分听取和尊重,影响组织内部的民主程度和凝聚力。与此同时,社会组织效能主要依赖于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组织治理结构不够嵌合可能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各部门或层级之间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全面,影响组织决策和执行效率,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需求,因此导致社会组织低响应度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