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以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是生态振兴的主要力量,而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综合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担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一、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积极作用。一是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引导农民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更加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二是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生态
(三)有助于推动实现乡村生态致富
生态致富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目标,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生态致富的必然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反映出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把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与实现农民生态致富结合起来,创造一系列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等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农民深刻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才能为乡村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在生态致富目标的指引下,农民将越发主动地接受和学习生态知识,不断掌握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技能,创造出更多生态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将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和实现农民致富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二、当前农民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部分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首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生态价值的认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教育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还有部分农民接受新鲜事物比较缓慢,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较为欠缺。他们认为保护环境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许多农民更关注实际的生计问题,他们可能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农业生产中,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最后,受交通和信息的限制,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较难获取丰富且全面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活动,加之部分乡村不重视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
当前,农民生态文明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并且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在教育内容上,许多生态文明教育是将国家方针政策教条式地进行层层传达,部分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没有将最新理论成果,如生态消费、生态法治等方面内容涵盖其中。同时,对于农民生产生活切实需要的知识内容较为欠缺。农民接受的更多是节约家庭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对处理生活垃圾、关爱动植物、绿色消费等专业知识信息接触相对较少。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一方面,在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单一的、模式化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没有区分个体和群体的差异,没有契合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不利于农民对生态知识的内化吸收和生态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未能把握好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主要采用宣传栏、宣讲材料、书籍等对生态知识进行宣传教育,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在单一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其中,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相关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由于乡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对高素质人才吸纳不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缺失、人才匮乏。一方面,越来越多农村籍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工作,社会各类优秀人才也较少选择参与农村建设。同时,农村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成为留守群体,这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较难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足。此外,基层干部存在老龄化、观念落后的问题,他们难以有效地推动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来教育和指导农民,但目前农村相关专业人才较为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指导。此外,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培训课程、师资力量和培训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
三、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利用多方力量激发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
激发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需要基层政府、村委会、农村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发挥协同作用。一是发挥基层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基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和表现突出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还可以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开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宣传普及生态知识,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增强农民的参与意愿。二是发挥村委会的组织引导作用。村委会要善于运用村规民约、乡土情怀强化农民生态价值认同。村委会要广泛吸纳农民参与生态治理,与农民共同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道德公约等,让农民有更多机会参与乡村治理和决策过程,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三是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农村企业、工会、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可以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资金、服务管理、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强化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外部支撑。四是农民作为乡村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和管理者,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丰富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创新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教育者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加强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教育,规范农民生产生活行为。教育者还应该深入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紧扣农业、农村、农民现实需要和乡村振兴需要来选择教育题材和教育内容,使农民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生态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农民学会垃圾分类处理、不购买含磷洗衣粉、减少对白色塑料袋的使用等。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使广大农民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强化对生态发展理念的认同。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必须多元化。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应该局限于特定场所、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特定内容的传授,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利用田间地头、交流会议、农贸市场等更为直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教育者还应该主动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将生态文明观培育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