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期,互联网迅速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培育过程中应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坚守网络平台管理,同时创新教育手段,进而为新时期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新途径。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指的是在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文化主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的的自豪感和崇拜感,并能够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文化主体能对自己的本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始终将自身文化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以自信与乐观的态度,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文明进行交流,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使本土文化的创造力与创新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作为文化主体的大学生,表现为对自己的文化充分认识和对自己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且能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不盲目崇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自信。
二、“互联网+”时代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首先,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除了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情操、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在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实现智育和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文化自信的培养,使大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在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红色的革命文化,体会中华人民在“长征精神”中所表现出的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各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让学生的精神情感和道德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念的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最根本的、最深刻的、最持久的力量来源于文化自信。”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更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是否能够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对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仅能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且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今,大学生接收着来自网络前沿的新理念、新动态,其思维正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在网络空间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大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从而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华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我们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大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在推动“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让大学生拥有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理性的认知,并坚定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我们应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华文化既有自身的特色,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增强文化的生命力,从而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国。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构面临的挑战
1.网络信息碎片化使各种错误思潮乘虚而入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特征,缺乏对新事物和热点事件的判断力,思维容易受到混杂在互联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社会大众思潮的影响。受社会大众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变得激进,看待问题时缺乏理性,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只看到社会和文化消极的一面,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也不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影响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受民族虚无主义等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始否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不够自信,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降低。这些错误思想的传播正消解着文化自信,将文化的发展引向歧途,阻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不同地域和不同形式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突破了以往的交流障碍。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追求的形成。
2.网络文化呈现泛娱乐化趋势,传统文化被逐渐疏远
社会和时代在不断进步,文化的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新兴起的部分网络媒体行为缺乏约束,出现泛娱乐化趋势。在网络空间中,部分商家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置于首位,忽视了文化的内涵,缺少对文化的深挖与重塑,为提升点击率和浏览量甚至丑化、曲解、篡改传统文化内涵,致使网络文化愈发趋向浅表化、娱乐化。为了迎合受众需要,部分新媒体平台过度挖掘文化产品的娱乐属性,泛娱乐化成为网络空间文化作品的特征,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快餐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被削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黯然失色。大学生在接触泛娱乐化趋势下产生的低俗文化产品后,容易变得消沉,不求上进,甚至沉溺在娱化文化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精神快感中,对网络事件缺乏客观和理性的思考,变得对网络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它,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要发展,其传播方式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在文化自信的领域下,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媒介,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选择
1.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
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就必须占据网络传播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网络文化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对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形成了新媒体文化。受互联网特性的影响,新媒体文化也具有丰富的类型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容易被西方势力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展好新媒体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环境。一方面,新媒体文化的创造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创作中,创作出更多出色的作品,提高文化作品的质量。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对一些低俗的新媒介文化做到自觉地抵制,不被西方的消极文化因素所影响。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起合理的文化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发展革命精神。要把知识性和实践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