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例文】“夫权衡设而不可欺以轻重者,唯其平也;绳墨设而不可欺以曲直者,唯其正也。”自古以来,纪纲法度就像权衡、绳墨一般,成为规范监督世人行为的准则。其一经颁布,就应严格施行。翻阅史书,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到“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再到“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以方守之”的理念一直闪耀在历史长河中。(解放军报《“以方守之则可振”》)
【典故】出自战国魏国李悝《法经》,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释义】意思是,不分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
【赏析】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韩非子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认为作为执法对象的大臣和“匹夫”应当具有同等法律地位。“诛不避贵,赏不遗贱”“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等也同样表达了古人以平等司法促进公正司法的先进理念。北宋名臣包拯,也是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典范。在端州任职时,包拯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书
端州郡斋壁》的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他以此诗勉励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立法治之标,始终恪守清廉、正道直行。人们耳熟能详的“铡美案”故事,既彰显了包拯的公正严明、铁面无私,也反映了世人对公平、正义和法治的崇尚追求。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和治理观,一以贯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党心民心。延安时期,革命功臣黄克功因逼婚不成,枪杀陕北公学女学员,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处死刑。当时,正值抗战用人之际,毛泽东不顾故旧求情,毅然“挥泪斩马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把对法治的尊崇、对纪法的敬畏转化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用法】主要适用于法治建设类、警示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公正执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法治思维,坚决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