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汇编(8篇)
目录
1.把握契机 真抓实干 大力推进山东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 2
2.夯实基础 固牢根本 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6
3.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系统治理 推进应急管理能力新跨越 10
4.坚持固本开新 聚力转型强能 全面锻造新时代消防救援机动劲旅 15
5.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推动安徽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19
6.突出“早、准、快”全力打赢防汛防台风硬仗 24
7.以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的实绩实效 护航高质量发展 29
8.着眼“两个根本” 注重“三个突出”全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34
总体规划,从源头做好地震安全服务保障。二是服务海洋强省建设。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海洋地震监测与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出台加强海洋地震工作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意见,打造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的海洋地震工作新格局。三是提升矿震灾害防范能力。联合能源部门开展煤矿灾害风险治理研究,推动实施煤矿专用地震台网数据共享,持续开展非天然地震监测分析服务。四是树立“山东基地”品牌。为省委党校主体班次学员开展应急培训,高质量完成地震应急救援技术培训16期1047人,开展公众逃生避险培训服务5000余人次。五是创新数字科技产出。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提供14项服务产品;制作地震系统首部自主研发创作、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4D影片《奇妙的地质之旅》;完成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建设,设立展项110余项,数字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基础业务强支撑。一是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山东省建有1600多个地震监测站点,台站工作人员坚持以站为家,默默坚守,站网运行率常年保持在99.6%以上。目前,山东内陆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部分地区达到0.8级。国家预警工程山东子项目完成验收,逐步形成秒级预警、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为国核示范电站提供预警信息服务。二是提高震灾风险防治水平。有序开展安丘—莒县活动断裂探查和济南、威海、临沂等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编制了山东省1∶25万地震构造图,为建设工程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大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两项重点工程,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强化设防管理,依法依规审定批复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参数。
二、坚持“两个至上”,高效应对平原5.5级地震
德州平原5.5级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地震发生前,山东已连续28年未发生破坏性地震。特别是德州市,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此次平原地震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是一次重大考验。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高度重视,提请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国家抗震救灾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一线指挥调度。山东省委省政府迅疾作出部署,启动省级抗震救灾三级应急响应,省委书记林武第一时间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提出明确要求,并于当天赶赴平原县召开现场工作会议指挥应急救援。我局准确做出震情判断,第一时间向省委省政府报送震情信息,应急“叫应”机制快速发挥作用,为抗震救灾高效开展赢得时间。应急行动迅速,现场工作队快速集结,迅速抵达震中,及时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保障。舆情应对主动,震后地震专家第一时间发声,科学引导公众,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地震现场党员干部成立临时党支部,带头战酷暑、熬通宵,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指导组帮助下,仅用56小时完成地震烈度图发布,为恢复当地正常生产生活提供技术支撑。由于前期抗震设防监管措施到位,加之应急处置有力有序,此次地震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赢得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
三、把握应急处置契机,健全完善治理体系
(一)立足“高点”,统筹调度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平原地震后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防震减灾工作。提请省政府开展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专项检查,会同防震减灾工作专项小组成员单位,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清单式检查,联合省应急管理厅对市县年度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考核,压紧压实基层防震减灾责任。
(二)突破“堵点”,健全基层体制。针对平原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市县地震工作管理弱、专业力量缺失等问题,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下,我局会同省委编办、省应急管理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防震减灾机构职能有关事宜的通知》,推动形成应急和地震部门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一是强机构。加速市县地震部门融入大应急体系,明确16个设区市和65个重点县(市、区)应急管理局挂牌“地震局”,基层应急管理和地震工作实现统一管理。各设区市在《通知》要求的基础上,主动扩大挂牌县(市、区)覆盖面,截至目前,已有116个县(市、区)挂牌,全省“一盘棋”体制逐步建立。二是强支撑。规范市县防震减灾事业单位名称,统一更名为“防震减灾中心”,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和业务范围,并为65个县级防震减灾中心下沉编制260个,补充一线工作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保障作用。
夯实基础 固牢根本 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改革转制以来,面对遂行“全灾种、大应急”任务日趋复杂、年均接处警增加近三成的压力挑战,天津市消防救援总队坚决贯彻部党委、局党委决策部署,鲜明立起战斗力导向,提炼形成“铁心向党、精业强能、为民担当”的新时代天津消防精神,坚持党委议训、层级抓训、奖惩促训、实战验训,队伍练兵备战士气持续高涨,专业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年均接警出动5.5万起,抢救疏散被困人员1.9万人,全市连续五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有力服务保障了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被天津市委市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
一、建强“大脑”,向专业化指挥要战斗力。在指挥体系建设上,主动融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立足城市灾害特点和任务需要,建立以主城区为核心、滨海新区等5个功能区为支撑的“1个中心、5个支点”战区协作机制。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共建共享,把公安、水务、气象、医疗等数据信息接入119指挥系统,将专职队、微型站纳入统一调派体系,编制常见灾害指挥流程图和任务单,实现一张图指挥、一键式调派。在指挥团队建设上,深化指挥型、实战型机关建设,加强对高级指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将69名石化、建筑领域专家和157名骨干人才,纳入就近调派响应体系,推行“一体化值守、流程化指挥、常态化研战”工作模式,并将科学安全施救贯穿“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全过程,真正让专业的人去指挥,转制后救援作战保持“零伤亡”。在指挥能力提升上,坚持以案为鉴,注重总结经验,更注重汲取教训,针对近年来高层地下、石化仓储、水域地震等事故灾害救援中暴露出的问题,先后开展案例复盘、桌面推演、模拟教学73次,队伍思战研战氛围越发浓厚。
二、磨砺“铁拳”,向高效的训练要战斗力。在激发训练热情上,总队党委实施抓训促训奖训16项措施,拿出2600万元作为练兵专项保障经费,全面推行岗位能力等级达标考评,把训练成绩与晋职晋衔、工资待遇、表彰奖励挂钩,向基层发出“能打仗受重用”的强烈信号,破格提拔97名基层站级正职干部,160人因战场表现出色、训练成绩突出而立功,在全国“火焰蓝”比武和搜救犬技能竞赛中取得第二名、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创新训练方法上,依托渤海石化、大沽化工等石化企业,挂牌成立驻厂轮训教学点,通过专家讲、实地练,使参训人员对理化性质学习更“深”、工艺流程了解更“透”、处置对策运用更“准”,实现学与用、防与救、练与战的统一。近三年,我们又把这一机制向新能源、轨道交通领域拓展,目前已经成立59个驻厂轮训教学点,培养了760余名特殊领域的“明白人”,在处置东丽效春物流危化品仓库爆炸、南港LNG危化品槽车泄漏起火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攻坚力量训练上,坚持特勤特训,改革重组12支特勤队、7类专业队,建强“尖刀拳头”力量。在去年“七下八上”海河流域抗洪抢险中,作为“九河下梢”的天津防洪压力大、行洪时间长,我们在一线盯守,处置险情、转移群众,展示了“津门火焰蓝”的爱民为民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