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先进典型事迹材料汇编(8篇)
目录
1.35岁的“老农民” 2
2.走出大山的“林中百姓” 6
3.一方沃土山水间 10
4.风雨沧桑一路行 14
5.牛人牛事 17
6.草原深处 21
7.永不消逝的歌舞 25
8.天地之间的瑰宝 29
高。粮食作物之外,还有经济作物,他们种植较多的是甜叶菊和甜菜,受市场影响较大,利润高低时有波动。总的来说,他们种地还是有利可图的。特别是他们组织了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订单式产销,降低了成本和风险,每年五六百万的收入是保险的。
国家提倡农业合作社已经多年,但很多地方发展不好。首先是土地集中比较难办,有愿意加入的,有不愿意加入的,很难形成连片大田。杜岗说,他们这里早就解决了这问题,要害是利益。加入合作社的比没有加入的利润明显增多,除了年底分红之外,平常的农业劳动还有工资(日工资200元,月工资6000元),等于挣两份钱,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他们五道河子村所有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连相邻两个村子也把土地流转了过来。目前,他们合作社共有16000亩土地,其中12000亩统一经营,另有4000亩由本村几个种粮大户单独经营。
杜岗给我看了他们合作社生产劳动的图片和视频。我竟然激动起来,宽阔整齐的田野里,一大群人正在打理庄稼,这不正是40年前大集体时期的生产队劳动情景吗?我可是太熟悉了!不同的是,那时把人组织在一起的是政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得交出土地和生产资料,个体农民变成公社社员;现在把人组织在一起的是经济,是利益牵引下的自愿加入,个体农民变成合作社社员。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啊!
黑土地被称作土壤中的“大熊猫”,因肥沃而珍贵,国家还出台了“黑土地保护法”。但是黑土地的肥力也不是用之不竭的,也需要一边种地一边养地。只种不养,甚至掠夺性使用,黑土地的肥力也会下降。杜岗他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的合作社比较注意养地。验土配方,控制使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一方面秸秆还田,增加肥力。每年的作物秸秆约1/3作为饲料使用,另外2/3就地粉碎还田,成为肥料。一方面收购牛羊粪撒入大田,直接增加肥力。这样一来,他们的田地不会因使用化肥过多而板结,也不会越种越馋,化肥少了不长苗,而是越种越肥,形成了良性循环。
农业效益好了,农民收入高了,年轻人也不向外跑了,在家门口就业就行。倒是每年夏天,有不少城里人到他们这里来旅游观光。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花海碧涛,村庄里是干净利落的生活环境。农家院虽然是平房,进了屋和城市的房间是一样,室内也有卫生间。杜岗说,他们村庄所在的好力保镇,因为地处扎赉特旗的东端,被大家称为扎旗“东方明珠”。扎赉特旗地处xx自治区东端,我看叫做xx“东方明珠”也不为过。
但是也有不足和隐忧。杜岗说,他们这个村子在这一带是发展得最好的,并不是每个村庄都达到了这个程度。最重要的是缺乏人才,农村种地的还多是传统农民,懂技术懂管理经营懂市场的人不多。即便是考上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回到农村。他这个高中毕业生,在村里就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了。没有人才,什么大事也干不了。
这次人代会上,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我看是讲到了要害,抓到了关键。农民也必须知识化,这样农业才能现代化,农村才能和美化。
走出大山的“林中百姓”
今晚约来聊天的是鄂伦春族代表吴海军,他的职务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党委书记。
鄂伦春族,是xx三小民族之一,只有3000多人。全国总人口也不多,只有9000多人。别看人口不多,鄂伦春旗资格不浅,1951年12月就成立了,翌年改为自治旗,是全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县。
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猎鹿的人”。这也不矛盾,前者指居住地,后者指生活方式。鄂伦春人世代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打猎为生。元代称为“林中百姓”,明代称为“北山野人”,清朝按照其土语发音,始有“俄罗春”称谓,有时也称为“索伦”,后来固定写为“鄂伦春”。他们原本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库页岛以西、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区,后来因为沙俄不断东侵,生存空间逐年挤压,最后撤到黑龙江以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鄂伦春人因是狩猎民族,特别骁勇善战,精于骑射。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时,林中百姓是最后被征服的部落。清军抵抗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中,鄂伦春人奋勇当先,立下赫赫战功,促进了相对公平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人配合东北抗日联军,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上演了很多动人故事。他们一个部落首领盖山,和抗联三支队领导结成金兰之好,从此并肩战斗。鄂伦春女英雄赵凤兰送情报、护伤员、当向导,可歌可泣。鄂伦春族人口虽少,但是小而不弱,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战斗民族。
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鄂伦春人的社会形态发展比较缓慢。新中国成立前夕,鄂伦春族还处在原始社会,一个家族(鄂语叫“乌力楞”)里面,青壮年集体出猎,打来猎物共享。他们住在用树枝和桦树皮搭的窝棚(鄂语叫“斜仁柱”,俗称“撮罗子”)里,冬不避寒,夏不遮雨。得了病,就请萨满巫师作法祈祷。由于生活条件恶劣,人的寿命都很短,50岁就算高寿了。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生活得到很大改善。1958年,他们走出大山,建房定居。这是鄂伦春人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提升,孩子受到了正规教育,生病得到像样的治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但他们还是以打猎为生,常年骑马扛枪,出没于森林之中。猎物以狍子为多,其次是驯鹿,有时也能打到虎豹等猛兽。
1996年,鄂伦春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转折,按照国家的禁猎政策,统统交出猎枪,终止了上千年的狩猎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务农放牧,那里有的是荒地,而且一旦开垦出来,还很肥沃。草场也比较开阔,牧草资源丰富。吴海军任职的古里乡是传统的猎区乡镇,共有鄂伦春族居民287人,现多以农牧为生,社会保障也很到位,日子过得还不错。
遗憾的是,走出大山的鄂伦春人民族特点越来越淡。鄂伦春族本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只能靠口口相传。但是现在,能够说鄂伦春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怎么传承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令人忧虑。这次人代会上,他还准备提这方面的代表建议,保护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也给他出主意,能不能在山林里搞几个鄂伦春人部落,像新疆蔚犁的罗布人村寨那样,既能保存历史文化,又能旅游挣钱?在今年冬天火遍全国的哈尔滨旅游热中,鄂伦春人的歌舞表演烈火烹油,锦上添花,为何不在自己家门口组织表演呢?
吴海军说,鄂伦春旗委、旗政府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决定建设“泛北极圈文化研学基地”项目。该项目是嘎仙洞景观的拓展和延伸,是泛北极圈文化在中国的集中展示,将以全方位展示和融入式深度体验为目标,以“旅游+住宿+深度体验+康养”为核心内容。其中的深度体验,包括了人文民俗、传统美食、历史掌故、美学修养、环保健康、非遗传承等内容,在不破坏生态植被的前提下,复制原始民俗部落,发展民宿集群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