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以及《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2》数据,我国目前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区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南京、沈阳、青岛等城区人口5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超大特大城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社会风尚的指向标、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全球城市竞争的主要参与者。
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产业效率和创新能力,关注居民的多样化诉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之相对的则是依靠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扩张、资源投入来实现城市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超大特大城市人口、交通、资本、技术要素高度聚集,空间资源要素和影响因素极其复杂,涉及主体、层级、目标更加多元,平衡治理公平、效率和责任难度较大,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高。因此,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目前,超大特大城市中传统的高耗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步转向依靠科技研发、知识创新的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发达,不断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支撑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积累,经济增长方式也更加可持续。另外,这些城市往往拥有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得以实现紧密合作,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融合,能够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孕育创新型企业提供沃土,不断培育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高效率的空间利用。超大特大城市与周边城市、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地区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在产业分工、交通联系、资源共享方面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协同网络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土地功能更加复合,土地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在城市的街区或局部区域层面,居住、商业、办公、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多种功能区有机融合,能够形成标志性的、高效的、便捷的工作和文化娱乐场所。
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超大特大城市不仅人口规模巨大,更重要的是人群多元、需求多样。因此,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必须通过空间布局、住房供给、环境整治等手段,提升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工作、居住、休闲的环境质量,提供高质量且均衡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普惠化,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忙碌的从业者们提供高质量的办公、活动场所,让全社会各个群体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包容性,让所有市民都能感受到超大特大城市的温度。
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超大特大城市往往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能够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并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治理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政务服务。超大特大城市的政府部门往往视野开阔、工作效率高,能够更加敏锐地判断城市的发展动向,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社会的需求,能够快速回应前沿科技和产业升级的调整,更加高效地应对各类突发的公共事件。
具有全球影响力。超大特大城市还是全球城市竞争的主要参与者,逐步构建起辐射全球,密集信息、资本、人员的网络,成为金融、科技、文化、国际交往的中心,具有引领全球文化和价值观的软实力,能够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的、多样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提供新方向、新思路、新路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副院长)
张磊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