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要素供给,优化资源配置,着力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首批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省智慧教育示范区。
一、坚持整体统筹,科学优化资源配置,打造高质量教育环境。一是初中进城让教育发展更均衡。全力推进初中进城工程,将全县11所初中调整为5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配套完成校车运营、校舍改造、新建公寓、建造体育场等基础设施,实现所有初中生全部进城读书,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真正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二是布局调整让农村教育更优质。为解决农村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的局面,确立“高中段优化、农村初中改建为高标准中心小学、农村小学改建为教学点并附设幼儿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按照“一镇一策”、“一校一案”的原则,合并规模小、人数少的乡村“麻雀学校”,在中心地带联校办学,扩大办学规模、集聚办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农村小学合理布局、管理科学、资源优化,保障农村学生接受
比对,在生源数量方面加强教育、公安、卫健3部门数据比对,为全方位掌握教育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教师编制测算和用编进人计划核定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三是科学研判,保障人才需求。按照“立足发展、优化结构、按需补充、多渠道录用”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学校学科专业需求、在职教师情况,科学制定全县各学校教师用编年度补充计划,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优先满足薄弱学校需求,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优化师资力量。近三年,全县教育系统用编进人214名,其中公开招聘教师58人,安置公费师范生25名,招录紧缺专业人才98名,回调返高人才教师33名,有力促进全县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建设。
三、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打造高效率管理模式。一是推动“四个统一”探索县管新模式。深入实施县管校聘及竞聘上岗制度,明确“以人为本、总量控制、统筹使用、合理配置”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对调配老师进行四个统一管理:统一编制管理,实行教师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机制和中小学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教育部门用人主导权;统一安排教师招聘,按照全县中小学岗位设置、学科教师结构、人员流动、编制数量等因素整体以“**县教育系统”为单位统一对外招聘教师;统一实施教师培训,制订《**县教师培训三年规划》,实施教师培训“1421”工程,培养千名骨干教师、百名学科带头人和学科专家;统一教师考核,通盘考虑学校考核、学区考核、教育共同体考核和校长教师考核,加强对交流轮岗教师的日常管理。二是实施“交流轮岗”激发教师新活力。教育部门在机构编制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和岗位总量内,按照在校学生数、教职工实际配备数、教学开设班级数等情况,负责专职教师的调动、交流、配置,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健全交流轮岗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为乡村支教教师发放交通补贴。近三年,先后选拔13名县属学校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达1000余人次,其中550余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支教,有效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盘活县域教师资源,激发教育内部活力。三是搭建“两两四六”打造教育新格局。把集团化办学作为发力点,推行学区制改革,构建义务教育“两纵两横、四片六区”新格局。纵向上打造“初中+小学”链条管理模式和“城区+农村”教研管理模式,加强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学业务上的纵向联系,共谋发展、共同提高。横向上打造“1+N”区块管理模式和“2+2”集团办学模式,大力实施“四片六区强筋壮骨”工程,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统筹镇域内教育资源,形成“中心小学+普通小学”的办学格局,实现镇域内集团化办学。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