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工作开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主动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创新工作思路、理念和方法,跳出*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通过系列关爱举措,努力满足残疾人多类别、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推动新时代残疾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5月27日至5月31日,x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x等一行7人,到上海市静安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等地残联,深入康复机构、就业创业基地、服务中心(平台)和融合幼儿园等不同类型点位,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就残疾预防、康复服务、学前融合、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了考察学习活动。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基本情况
考察组一行首站来到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阳光家园。阳光家园由“阳光之家”“阳光基地”“阳光心园”组成,形成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三阳模式”,其完善的服务体系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上海市静安区残联机关大楼,考察组参观了残疾人事务受理大厅、有关残疾人法律法规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并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了该区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就两地残疾人事业发展路径深入交流。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阳光201”基地),5层楼分别设置了“阳光”乐享屋、“阳光”技能秀、“阳光”创星汇、“阳光”体验坊、“阳光”筑梦场,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服务,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考察组参观了浙医健长兴康复医院、如常(长兴)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共富基地,现场了解残疾人“医、康、养、护”的托养服务模式,以及如常(长兴)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的具体路径。考察组还参观了画溪街道荣星“残疾人之家”,这里为就业年龄阶段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常照料、技能培训、就业辅导、康复训练等项目,还着重发展辅助性就业劳动。参观结束后,考察组与湖州市残联、长兴县残联座谈,就湖州市残联、长兴县残联在残疾人事业体系架构、就业创业领域开展深入交流。
在南京市栖霞区,考察组先后参观了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星星荟儿童发展中心、栖霞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栖霞区在残疾人康复、融合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为残疾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通过直播、语音云客服、视频审核等就业项目,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该区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资源优势,构建“医康教”融合的服务体系,发挥托育机构、学校(幼儿园)、家庭、康复机构的作用,较好实现特殊儿童社会融合发展的目标。
x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x,办公室负责人x,康就部负责人x,办公室政务负责人x;x区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x,副主任x,项目负责人x参加了此次考察学习。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x,静安区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x,康复科科长x;浙江省湖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x、长兴县副县长x、长兴县残联理事长x;南京市栖霞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x,党组成员、副理事长x、x,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主任x等陪同参加学习考察。
二、主要收获及启示
考察学习结束后,考察组认为,这次历时5天的考察学习,收获很多、感受很深、启发很大,不但拓宽了工作视野,也打开了创新思路,外省兄弟单位先进工作经验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一)科技赋能,助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抓好城市数字化转型机遇,以互联网、大数据为牵引,数字化赋能服务供给,将优质内容注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科技助残公益项目,把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打造智慧助残新示范。上海残联的“阳光申办”作为全国首家一站式网上助残服务大厅、首个“政策找人”闭环式管理的一体化平台。首次打通“随申办”APP、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等多个平台,集成市区两级助残服务入口,汇聚上海市残联、市大数据中心、全国助残数据和第三方助残机构等与残疾人相关的数据,实现残疾人政策法规、服务事项、助残机构等信息的全面整合与一键查询,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首创闭环式“政策找人”新模式,整合现有45项残疾人政务服务事项,按辨识难易程度设置三个推送,即“智能推送”“精准推送”“温馨推送”,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覆盖留死角、有空白。全国首个“阳光电子产品循环利用中心”是依托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阳光201”残疾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由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爱心企业单位、优秀残疾人创业者等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发起创办,以电子产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孵化,与“碳中和”事业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线下基地培训就业+线上居家云就业”相结合的残疾人数字化就业模式,是栖霞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与辖区内外高科技企业进行对接,积极挖掘适合居家就业的项目,通过云客服、电话外呼、视频截图审核、5G大数据标注、抖音直播等项目,培训残疾人100余名,助力黑龙江等11个省残疾人实现基地线下集中就业残疾人15人、线上居家云就业50余人,有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栖霞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孵化的残疾人大学生创业项目“彩虹之光”播客,开展“彩虹之光”有声主播公益培训,探索盲人群体在数字化就业领域的新机遇,成为江苏省残联就业服务签约项目,帮助5名视力残疾人在有声读物网络平台实现就业,获2021年联合国“青年创客马拉松”比赛国际最高奖项。“栖小康”智慧康复平台是江苏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委托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运营的数字化康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同时配备了康复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街道康复点提供康复服务,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了“电子档案”,同步联通了在线问诊,通过“数字化”康复模式,加快了信息流转与共享,实现残疾康复服务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督管理,为残疾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更高质量的康复服务。栖霞区无障碍地图(试行版)是栖霞区残联发布了一份特殊的地图正式上线,这份无障碍地图由“脑瘫博士”李麟青团队打造,免费开放给残疾人使用,覆盖了栖霞区残障群体的两个高频活动区域——仙林中心和无障碍生活示范区,残疾人朋友可以通过地图,精准地寻找到各类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打造了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马路”。它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一座连接着残疾人群体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桥梁,是栖霞区科技助残的一次突破与创新,让“融合共享,与爱同行”的理念,在每一次出行中得以实现。
要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等需求,显著提升残疾人健康、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把科技助残作为服务残疾人的新端口、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科技助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产品能力,一种让残疾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重要途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残疾人更美好生活的重要突破口。当科技“硬核”力量与人文“温情”相融,越来越多残疾人将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