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这从一个全新的视野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应对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
近年来,随着就业体制的变革和就业形势的紧张,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47.7%希望进入国企工作,占比排名各类型企业之首;其次是国家机关,占比14.7%;期望进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13%、12.5%、10.7%。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代青年求职者的择业意愿。解决就业问题,当然要靠高质量发展,提
业提供前瞻性、精准性、高质量的咨询和辅导。通过开办线下线上培训班,邀请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专家开展指导服务。要把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发展的关键内容,围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职业目标,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故步自封,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主动地适应社会,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理性认知自我,处理好“我想干什么”与“我能干什么”的关系。理性认识自我、做出符合自我理想和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是实现稳妥就业和扩大就业选择的基本前提。每个大学生在求职时对岗位都有一个心理预期,但是真正能够完全达成预期的情况却并不多。有时候自己满意,用人单位不满意;有时候自己不满意,用人单位偏偏伸出“橄榄枝”。面对择业时,必须理性地认知自我,因为每个人的专业、学识、经历、兴趣等各不相同,与岗位的匹配度也不尽相同。要找准自身条件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定位,既从主观因素去了解岗位,也从客观条件去认识需求,不能完全凭个人意志和愿望行事,尽可能避免“眼高手低”情况的出现。当然,劳动者也不必妄自菲薄,面对自己心仪而又条件符合的岗位,要坚定信心、主动出击,真正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的“双向奔赴”。
以上报告,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