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并首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论述,进一步为民营经济发展举旗定向。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我省代表团小组讨论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近六成的GDP、六成多的税收、近七成的全社会投资和企业研发投入、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面对新形势新征程,必须准确把握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总体要求,落细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汇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磅礴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准确把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总体要求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议,并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中共中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并举。“两个健康”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特别是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强调,党中央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明晰企业产权结构,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健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机制,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人士高素质成长,夯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营造社会氛围与承担社会责任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一方面,要进一步珍惜爱护民营企业家,针对一些干扰民营经济发展的噪声杂音、恶意抹黑民营企业的敲诈勒索行径,及时进行行政及法律惩处,全力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家把追求商业成功和回报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展现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
二、落细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政策链条长、工作环节多的系统工程。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家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制定不接地气、政务审批数据壁垒、改革创新滞后跟跑、涉企服务“只微笑不办事”等现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动政策举措落细落实,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加油、保驾护航。
政策支持更加精准有力。开门纳谏定政策。健全落实涉企政策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的工作机制,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形式,多渠道听取企业家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注重政策的前瞻性、时效性,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时间。扩大政策知晓度。加大惠企政策平台推广力度,及时将政策红利精准送达企业。推广先进地区“政策计算器”模式,全面升级政策匹配、政策检索、项目申报等功能,让企业知道政策,找到政策,用好政策。跟踪督查提质效。健全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时效度”评估,动态调整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精准有效。同步强化对政策转化成效的跟踪督查,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政务审批更加高效便利。持续深化“跨区域服务”。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争取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接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一体推进“跨省通办”“省内通办”,让企业享受到更多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红利。加快锻造“全链服务”。深入实施市场准入、项目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便利化改革,努力打造“一站式、多部门、全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不断强化“智慧服务”。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构建“市县镇纵向联动、部门间横向协作”的线上线下服务网络。推进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端和窗口端“四端融合”,推动服务事项从“掌上可办”到“掌上好办”,为企业提供“指尖上”的优质服务。
涉企服务更加贴心周到。加强政企沟通服务。定期组织政企面对面活动,向企业问难问计问效。坚持部门协同,及时收集整理企业诉求,实行“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闭环管理。着力保护企业权益。防范公权力不当行使对民营企业造成伤害,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着力防范不正当竞争、不友好舆论生态对民营企业的侵害。大力建设诚信政府。加强政府合同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尽职调查、合法性审查、集体审议、备案归档等机制。开展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聚焦历史遗留问题,着力纠治拖欠企业账款等行为。加强政务督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动真碰硬整治吃拿卡要、费用摊派、中介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
执法监管更加规范专业。创新监管模式。深化“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精准划分信用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针对重点监管领域,完善联合检查制度,探索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清单,统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执法事项,努力实现“进一次门,查多样事”。推行审慎监管。对符合政策导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业态新模式,设定不可逾越的监管底线,实行触发式监管。拓展《免罚轻罚柔性执法清单》适用事项和领域,推动执法裁量因素具体化、标准化,防止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加强督导服务。深入开展督导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企业排查风险、消除隐患。全面推行邀约式检查,鼓励企业主动邀请执法部门开展会诊式检查,帮助企业发现并解决问题,检查结果不作为处罚依据。
三、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希望企业家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其中既蕴含着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也为广大企业家坚守实业、做优做强企业,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是事业前进的灯塔,是拼搏奋斗的方向,个人的成功、企业的发展既来源于自身的拼搏奋斗,更得益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党。广大民营企业家应着眼国家大局,立足时代前沿,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厚植家国情怀,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国同行,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产业报国、实业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