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每日5题(2024年12月5日)
1.(言语)汉字的方块式结构由点画穿插而成,经历过多次演变,形成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篆书是匀净的线条组织,结构类似图案。隶书笔画变篆书的婉转为方折,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仿佛“崇台重宇”。楷书的笔画形状最丰富,结体欹侧而端庄。行书也是欹侧的体态,但是笔画牵连映带,具有流利的美韵。草书线条连绵盘曲,结构简略,放逸生奇。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A.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
B.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来自汉字形态
C.书法的内在美韵来自书写的笔力、笔势
D.书法这门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由“汉字”与“书写”所决定
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现象,在政府政策损害利益集团的利益时,集团会采取措施来减少损失,后文以反面论证提出观点即政府改变原有政策会带来政策失效和公信力下降的后果。因此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为反面论证提出的观点,强调政府需要坚持原有政策。对应选项,B项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属于现象表述内容,非重点,排除;C项和D项,“必须考虑到的因素”与“调控能力”属于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
2.(言语)政府每出台一项经济政策,都会改变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预期,出于自利,这些利益集团总会试图通过各种行为选择,来抵消政策对他们造成的损失,此时如果政府果真因此而改变原有的政策,其结果不仅使政府出台的政策失效,更严重的是使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因丧失公信力而不断下降。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
A.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遇到的阻力
B.政府要对其制定的政策持续贯彻
C.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D.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引入话题,汉字的外在形式由点画穿插而成,后文为并列语句,讲述五种字体汉字的形式美与笔画线条的关系。因此文段重点讲述书法汉字形式。对应选项,B项契合文段论述主体,当选。A项,偏离文段主体,文段主体为“书法汉字形式”,排除;C项,“笔力、笔势”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D项,“显著特征”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
3.(言语)在工业企业中,职工培训工作十分重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它还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生产和制造方法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企业职工都面临着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问题。
这句话强调的是()。
A.目前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并不重视
B.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和革新
C.职工培训十分重要,必须一直抓下去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工素质需要提高
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提出观点,即职业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紧接着分析它为何重要的原因。因此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在首句观点,强调职工培训的重要性。对应选项,C项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并不重视”无中生有,文段未论述企业对职工培训的态度,排除;B项和D项,为后文原因分析内容,非重点,排除。
4.(言语)据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的一份报告,从中国经济周期浮动的历史实践来看,经济增长低于两位数字后,调整期最多两年,经济就会迅速反弹,即使像1981、1990年那样严重的情况,也是两年后即行回升,比较之下,目前经济增长的下滑已超过三年,各种指标依然走低——用短周期波动来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以上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波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时期,进入了新的调整周期
C.通过调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大好形势就一定会出现
D.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下滑期过长,找不到合理解释
答案:B
解析:
文段前文讲述以往经济增长低于两位数时会经过不到两年的调整时期迅速反弹,后文通过“比较之下”引导转折,讲述目前经济增长超过三年,短周期波动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因此文段为分总结构,转折后内容为重点,强调以往的调整周期不适用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对应选项,B项契合文段观点,当选。A项,“客观规律”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C项,“大好形式”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D项,偏离文段论述主体,文段主体为“经济增长”,而非“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排除。
5.(言语)和谐社会不仅要关注财产的原始来源问题,还要关注财产的分配问题;不仅要关注财产的消费问题,还要关注财产的交换问题。我国物权法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将宪法中保护人权和保护财产权的规定,通过具体的条文加以落实,防止出现新的不公。
这段文字的核心含义是()。
A.和谐社会需要关注财产的原始来源和分配问题
B.和谐社会需要制定保护人权和保护财产的物权法
C.和谐社会需要关注财产的消费和交换问题
D.制定我国物权法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的意见
答案:D
解析:
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先通过一个分号引导并列关系,并通过“不仅……还……”引导递进关系,主要强调和谐社会要关注财产的分配问题和交换问题,最后针对分配问题和交换问题提出对策。因此,文段是典型的“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结构,重点强调对策,即我国物权法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对比选项,D项契合文段重点,当选。A项,表述片面,文段开头由分号引导,内容为两部分,财产的原始来源和分配问题只是一部分,排除;B项,偏离主体,文段的主体是社会各阶层的意见,保护人权和财产只是物权法内容部分,不是文段重点,排除;C项,表述片面,仅对应分号后内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