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现状的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以户为基础的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同时农业由传统分散经营开始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所以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进一步摸清我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流转情况,我们历时x个月对全区各镇(办)土地经营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xx区基本情况
xx地处xx中部xx南缘,置县历史xxxx多年,xxxx年xx月撤县设区,xx将融入xx半小时乃至xx分钟经济圈。全区总面积xxxx.xx平方公里,人口xx.x万,辖x镇x个街道办事处,有xxx个行政村(镇村综合改革前为xxx个)、xxx个村民小组。xxxx年末,全区有耕地总资源xx.xx万亩,其中常用耕地xx.xx万亩,临时性耕地x.xxxx万亩;园地xx.xx万亩,林地xxx.xx万亩,草地xx.xx万亩,其它用地x.xx万亩。
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坚持政策,尊重民意。遵照国家农村土地政策,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我区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一是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按照土地确权政策要求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做到“能确尽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农民拿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吃上“定心丸”,流转经营无后顾之忧,切实保障农户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下硬性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强行推进。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土地流转也解决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一心挂两头、两头都耽误”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我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已发展到x万余人,劳务收入过x亿元。
(二)加大宣传,正确引导。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减少和杜绝土地撂荒现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会、党员群众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法规,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完善和发展,不会改变和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了解和领会农村土地流转精神实质,努力形成支持流转、积极参与流转的氛围。
(三)培育市场,搞活流转。我们农业部门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流转转变。一是成立机构,加强服务。我区成立了“农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指导农业园区土地流转,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等,为入园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引导农业企业建基地。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发展订单农业等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二是引导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土地,扩大种养规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种植大户将农民闲散土地租赁过来集中耕种,获取规模效益。如孙塬镇的全国种粮大户马爱国、土桥村的赵建平等。三是集体牵头,产业带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果业、蔬菜、苗木、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了土地流转。如石柱镇马咀村通过土地流转xxx亩,统一规划建设大棚樱桃、大棚蔬菜;小丘村等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等。
四、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不均衡。在靠近城区的前塬(董家河镇、天宝路办事处、锦阳路办事处等)人均土地较少,工商业相对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户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比较多,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典型比较多,比如我区孙塬镇位于城郊,辖区内孝西村的马爱国承包就近x个村子的土地xxxx亩,发展规模种植。而在后塬地区(瑶曲、庙湾等乡镇)人均土地较多、工商业相对发展缓慢的地方,土地流转的形式仍停留在农户之间互换地块等基础形式,几乎没有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典型出现。(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土地流转。目前我区除农业园区土地流转有规范的指导与管理外,其他的尚缺乏指导与管理。虽成立了xx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并与xx区农村经营管理站合署办公,但受到人员、经费的多方面的限制,加之镇办更是处于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三无”状态,无法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服务缺乏主动性,对管理和监督职能不能落实。全区整体情况可以描述为:服务组织不健全,市场没有完全形成,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同时,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乡、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合同化程度不高、合同条款不全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我区涉及农业园区的有偿土地流转工作难度较大,因为周边工业用地以征用价格赔付,标准较高,而农业园区以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有偿租用为形式,价格偏低,这也严重影响我区土地流转工作。
(三)农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抑制了土地流转。农民恋土观念根深蒂固,不愿长期出租或转包他人经营;在“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下,有些农民只满足于现状,只想种好“自家的田”,不想扩大经营。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农户之间自发产生的流转关系,经常会因为土地权属不清,面积不准,流转过程不规范,不严谨,没有形成书面协议,产生流转纠纷、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所以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
(四)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许多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根本原因除了心理上的依赖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很多农民不知道自己不种地能去干啥,这点尤其体现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后塬和年龄层在xx左右的农户群体中。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区工业和城市产业规模小,就业环境不宽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受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制约,进城务工、经商等增加收入的门路较窄。
五、建议与对策
(一)把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发挥现有的土地流转、外出创业、种田大户成功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
(二)把解决转移就业作为重点,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和工业项目建设进度,为农村劳动力在区内或乡镇内转移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三是加强与承包土地方的沟通,在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时,要求承包方必须根据租赁土地的数量,按比例吸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