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党中央明确把“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并修订《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院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发挥好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1.加强高职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对象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学术带头人或者重要业务骨干中的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知识分子,其他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只有深刻认识高职院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和重要地位,才能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
1.1党外知识分子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主体
目前,高职院校的党外知识分子一般以xx岁以下、学历高、职称高、影响力大的中青年教职工为主,他们是学校
发展方面发光发热。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普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他们围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计划、重大科研项目,在科技攻关、决策咨询、技术培训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把自身的前途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献睿智之言,做务实之举,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2.高职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源头和基地之一,各学校党委都非常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由党委统战部牵头、党委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但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统战工作的对象、环境和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使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出现了很多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
2.1思想认识重视性与工作环境复杂性不对应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剧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而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正面临深刻变革,社会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此时,迫切需要统一战线进一步发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一直是西方势力进行渗透的首选场所。西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渗透、制造民族矛盾等手段弱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全方位地对师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党委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使命,但也存在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认识把握不到位、对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认识不够、忧患意识和斗争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造成统战工作陷入“口头上重视,行动上不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
2.2思想引领单一性与工作对象多样性不符合
目前,高职院校的党外知识分子主流思想积极向上,能够坚持正确的育人观念,但其多样性、独立性、差异性的特征也显著增强,给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个别教师对世情、国情、党情了解不够,对个别重大政治问题存在认识模糊现象。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留学背景的中青年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党外知识分子的新增对象,他们不同程度上受西方思想政治的影响,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重点人群。因此,凝聚政治共识,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成为高职院校统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虽然高职院校统战部门注重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每年组织专题培训班,但在培训形式上偏重以“填鸭式”“满堂灌”的理论专题讲座为主,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不强。
2.3培养空间局限性与人才资源丰富性不匹配高职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数量上充足,但在选拔任用党外代表人士时存在一定的瓶颈。受传统工作方式影响,高职院校缺少推荐党外代表人士的新途径、新机制,也缺乏动态管理和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特点及分析预测,党外干部总量仍显不足,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职院校党委虽然每年都把党外知识分子纳入学校干部和人才队伍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但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机会有限,党外知识分子缺少处理复杂局面和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历练。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较难达到政策要求的“三个xx%”计划,即党外干部占学校处级干部比例不低于xx%、处级后备干部中党外干部比例不低于xx%、学校每年安排党外干部挂职锻炼的人数不低于挂职锻炼干部总数的xx%,影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开展。
2.4平台载体有限性与有效引导迫切性不适应
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焦点,诉求表达和参政议政的意愿逐渐增强。高职院校有大量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精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服务经济、社会、科技领域的潜力大有可为。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党外知识分子的组织建设不够重视,作用发挥的抓手和平台不够有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同时,部分民主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认知还不够透彻,影响了其政治把握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
3.高职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质增效的对策研究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高职院校作为党外人才的重要荟萃地,更应该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从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加大选用力度、搭建平台载体等方面发力,做好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3.1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战的基础性工作,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4]。一是深化对统战工作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学校党委必须从百年党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深刻把握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严格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真正做到统战工作是学校党委的“分内事”,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构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领域大统战格局。学校党委要充分发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党组织通力配合,建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尤其是在教育培训方面,充分发挥党校、党委统战部、党委组织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等部门构建的“大党校”格局的统筹作用。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为党外知识分子开展学习交流和联谊活动提供条件。同时,建设“党外知识分子之家”“统战之家”等场所,打造凝聚党外知识分子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家园”和“活动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