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的重任,必须更加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在海南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自贸港政策制度和“三度一色”(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绿色生态)等比较优势,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海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和重要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凸显了高质量发展对海南的重要性。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作为唯一的中国特色自贸港,注定了推动经济发展决不能仅仅以“量”取胜,而是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各类先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海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开放是海南自贸港的生命线。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海南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为国家实现更自主、更安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蹚路子。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进自贸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升级,满足国际多元化贸易投资需求,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吸引先进技术、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等新质生产力优质要素在海南集聚,提升自贸港对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海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强劲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技术、管理、知识和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海南作为欠发达地区,资源有限、市场有限、产业链条短、物流成本高,不具备要素成本优势,决不能走高耗能高污染的梯度转移之路,必须突出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
聚焦“五个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海南立足自身实际,提出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和“三度一色”等优势,推动“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数图强”“向绿图强”,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坚持“向种图强”,打造种业创新策源地。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各项农业先进技术的核心载体,是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海南地处热带,种质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渥,全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超70%经过南繁培育,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集聚种业创新企业3100多家。面向未来,海南将锚定《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突破育种核心技术,培育种业现代化产业集群,完善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种业支撑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种源+种业+种市”,全力打造种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南繁产业发展新高地,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海南贡献。
坚持“向海图强”,推动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南姓“海”,受权管辖海域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是深海,海洋资源丰富,为深海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已集聚海洋产业类企业1000多家,众多深海产学研“国家队”“主力军”进驻,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面向未来,海南将坚持产业强海、科技兴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加快发展深海能源科技、深海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深远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等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海洋经济打造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利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坚持“向天图强”,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海南靠近赤道,具有发射成本、运输、落区、政策、应用场景等优势,发展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已吸引集聚航天类企业700多家,全国首个具有两个发射工位的民建民用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建成,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面向未来,海南将围绕发射能力、产业能力、创新能力、商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加快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培育壮大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和“航天+”产业,努力打造千亿级航天产业集群,使商业航天成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式现代化海南担当的靓丽名片。
坚持“向数图强”,打造自贸港数字经济新引擎。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相契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引擎。海南有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优势,已获批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一期竣工,“游戏出海”试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试点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面向未来,海南将加快国际通信海缆、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数字保税”“来数加工”等国际数据产业和“游戏出海”、数字创意设计、数字大健康、关键核心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加速数字技术和信息服务向传统产业赋能,扩大数据应用场景,完善支撑保障力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坚持“向绿图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海南滚动实施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新能源汽车、禁塑、装配式建筑、“六水共治”、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6项标志性工程,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3%,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以上。面向未来,海南将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打造清洁能源岛2.0版,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氢能、储能、生物质能、碳捕捉等绿色未来产业,谋划建设一批低碳园区,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以产业发展的“含绿量”提升经济增长的“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