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县教体局经验做法: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县教体局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通过改变教育布局结构、改变学校办学模式、改变教师管理方式的“三变”改革,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全县学生从脱贫攻坚期内的学有所教到过渡期内的学有良教,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一、改变教育布局结构。针对全县优质教育资源总体有限且城乡间、校际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按照“适度超前规划、相对集中办学”思路,推动教育布局从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使学校发展更均衡、学生就学更方便、接受教育更公平。一是高中向城区集中。采取整体合并方式,将农村综合高中并入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将3所职业技术学校整体并入县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学资源覆盖面,实现高中“全面进城”。二是初中向中心集镇集中。按照“合理布局、效益最大”原则,规划撤并教学质量低、生源相对较少的农村薄弱初中34所,在县城所在地改扩建初中1所、扩容改建保留初中15所,满足周边乡镇就学需求。三是小学向乡镇集中。规划撤并小学80所,新建中心小学2所,保留中心小学39所,将师资力量向
推行学区内资源共享、管理互通管理模式。建立全覆盖的课堂资源,投入近两千万元建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充分发挥“三个课堂”资源优势,定期开展送教下乡、统一开展联合教研、分学校轮流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学生跨校共享学校优秀社团、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学区内全部学校。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区长学校教学模式为主,吸纳学区内其它教学能手的先进教学方法,构建常规、教研、课程、监测一体的教学模式,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落地落实见效,推动学区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四是以评促变管学区。实行学区长学校校长年度目标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决定学区长学校校长的职务任免。实行学校独立考核与学区综合评价并行,学校独立考核注重常规考核和基础评价,学区综合评价重点突出学区内学校差异系数,实现学区内学校捆绑考核、荣辱与共。综合运用学区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区内学校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先选优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纳入对学区内学校年度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学区内干部提拔使用挂钩。
三、改变教师管理方式。创新教师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县管校聘”。一是岗编统筹管统筹用。县委编委管编制总量,县教体局在总量内自主统筹用编。县人社局在同一层次内统一设岗,将岗位总数交给县教体局统一使用。二是教师竞聘上岗。县教体局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工作岗位,制定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工作方案。预留当年新招聘教师岗位,因布局调整学校撤并的教师先期纳入学生流入地学校管理。提前将竞聘上岗时正在休产假、重病假、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员、援藏援彝支教人员和竞聘上岗当年当月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三年的教师聘用在原学校相应岗位上,在剩余岗位中按照本校竞聘上岗90%、跨校竞聘上岗10%的原则分两批组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竞聘上岗,对竞聘落选、有空缺岗位且本人愿意服从组织调剂的由县教体局依据教师任教学科和教学业绩进行组织调剂。三是妥善处理落聘人员。对在竞聘上岗中落选人员实行待岗管理,由县教体局统一安排到相关学校进行跟岗学习和顶岗实践,待岗时间为一学期,待岗期间只发放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和不高于50%的年终质量奖,不发放奖励性绩效。待岗期满后,根据各学校空缺岗位,进行竞聘上岗。未竞聘上岗者,继续待岗,继续待岗期间只发放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继续待岗期满后,根据各学校空缺岗位,进行竞聘上岗。连续三年内不能竞聘上岗成功的,按有关规定处理,直至解聘。
通过推行“三变”改革,全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更容易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优化了财政对教育的支出结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加提高,乡村振兴的力量更加充实。教师更加满意,切实解决了过去因为师资配置不均衡,一些教师不得不跨科教学的尴尬;学生更加满意,破解了过去学得苦学得累还学不透的烦恼;家长更加满意,缓解了过去对优质教育资源可望而不可求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