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市人社局“两案”办理工作总结
2024年,我局共承办“两案”38件:人大建议15件(主办件7件、会办件8件),政协提案23件(主办件9件、会办件14件);主办件中,涉及就业创业4件、劳务品牌建设2件、技能培训7件、人才发展3件。共10个机关科室、7个局属单位参与“两案”办理工作,7月底“两案”全部办结,办结率、见面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一、主要做法
市人社局坚持“四度”标准,通过办理好“两案”推动工作、服务发展。
(一)领导带头,办理有制度。成立“两案”办理领导小组,强化“主要负责人上手抓、分管负责人包保办”工作机制,由办公室牵头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节点、答复格式、工作要求。
(二)提级办理,办理有准度。2024年,市人社局承办的所有“两案”,不再交办二级单位,均由机关科室负责办理。由分管负责人牵头,召集相关科室部门集体会商研究,立足政策实际,提出办理方案。由牵头科室全程沟通办理、分管负责人审核和主要负责人签发,确保办理回复完整准确。
(三)全程沟通,办理有温度。按照“先沟通后办理、先协商后答复”要求,加强与代表委员沟通联系。收到建议提案后,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及时联系代表委员,准确理解意图要求,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办理过程中保持密切联系,邀请参与办理过程,共商解决办法;正式答复前,分管负责人带队,与代表委员见面沟通,通报办理情况;办结后经常主动反馈进展情况,实现了“提”、“办”双方的良性互动。作为主办单位加强与各会办单位沟通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向上级部门的请示汇报,争取更多政策资源支持,有效提升办理质效。
(四)总结经验,办理有深度。对个性问题分门别类、共性问题“串珠成链”,清单式管理、条目式推进,及时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力求做到办结一件建议提案、解决一类相似问题、推动一方面工作进展,切实将“两案”办理成果转化为推动人社进步、提升群众满意的不竭动力。
二、典型案例
(一)聚焦“家门口”就业创业,保障民生发展
郑怀代表的69号建议、潘年衍代表的89号建议等,都深入思考分析了我市就业创业现状,并提出科学优质的建议。市政协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出的120号提案,更是作为重点提案,备受关注。我们主要做到:
一是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市委李军杰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市政府刘洁市长亲自安排全市“家门口”就业创业工作。紧贴市委市政府“双集中”工作部署,出台“家门口”就业政策及综合性民生政策。落实社保补贴、首次来鄂补助等综合性民生政策资金9294.18万元,实现“家门口”就业2.68万人。积极向政府报告、沟通相关单位,在城区建设公共就业培训基地,满足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相关提案作为重点提案,办理情况得到市政协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肯定。二是破解企业招工难题。今年以来,全市开展“直播带岗”招聘活动68场,线上浏览量77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6500人;开展“百县进百校”“职引未来”等专项招聘活动41场次,达成就业意向4185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组建国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9家,建设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6个。成功组建x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全市人力资源服务规上企业达47家,营收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17.6%,帮助实现就业、择业1.57万人次。三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全市1496个基层快递网点5364名快递从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通过立案和协调处理欠薪案件631件,追发农民工工资9726.15万元,涉及6647人,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结案率均达100%。
(二)强化劳务品牌建设,打造特色产业
裴玲代表的100号建议、张贵娟委员的153号提案,都立足我市劳务品牌发展现状,对“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更好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主要做到:
一是推动职业标准建设。培育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成功打造市级劳务品牌22个、省级7个、国家有影响力1个,累计带动就业近80万人,人均年收入6-8万元。今年5月21日,保健艾灸师成功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推动了蕲春艾灸师由“就业创业”向“职业行业”转变。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编制了《x市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将艾灸师等重点工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标准提高至170%。2024年,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5.1万人次,其中劳务品牌培训2.4万余人。三是突出赛事活动引领。组织“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赛事交流活动,天津、宁夏、重庆国家技能赛事展示期间,国务委员谌贻琴、人社部长王晓萍等领导莅临展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2月中旬,全国首届“保健艾灸师”职业技能大赛将在蕲春县举办。
(三)做好引育留用文章,服务高质量发展
李祥委员的003号提案、李琴委员的124号提案等都体现了对我市人才发展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主要做到:
一是多渠道引进人才。深入高校招聘引才。举办招聘活动41场,累计提供岗位3.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185人。开展大学生实习见习,全市共募集见习岗位2022个,就业见习270人,顶岗实习1100余人。二是多途径培育人才。高、中、初级各个系列职称全面推行网上评审,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主动上门服务非公企业职称评审,激发企业人才活力。今年已组织开展9场专项评审,1139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初、中级职称。三是创新使用人才。探索“政聘企用”引才新模式,将企业的高薪酬与编制的保障性相结合,提升企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全市首批招聘18人,x城区鲁班药业、武汉山羽新材料、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3家企业各招聘1人均已到岗上班,企业反映良好。四是全方位服务人才。开发“x人才通”微信小程序,上线“x人才通”微信小程序,整合6大功能板块,25个服务区域,推动人才服务向“数字赋能”转变,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系统化、智慧化服务。44人网上申领电子“楚才卡”,为414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
三、下步举措
一是优办理机制,建立健全“两案”办理考核激励机制,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办理流程。建立回复文稿审核机制,严把政治关、文字关。二是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两案”办理新思路、新方法。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与代表委员、相关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动机制。四是做好政策宣传,多种渠道展示人社“两案”办理成果,增强社会认知度和群众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