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治学》蕴含的治学之道
建安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盛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其中突出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而徐干则是“建安七子”之一。徐干(170—218年),字伟长,汉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孔融、王粲、刘桢、阮瑀、陈琳、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徐干少时好学,五经皆能背诵,其“聪识洽闻,操翰成章”,以诗、辞赋、政论著称,魏文帝曹丕曾赞誉他“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其主要代表作《中论》,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论性的著作,曹丕称赞此书“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中论》今存传本分上、下两卷共20篇,《治学》是《中论》20篇的首篇,也是《中论》最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徐干的治学主张,对今天的读书治学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器物如果不加修饰,就不可能做得美观好看,而人如果不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唯学才能成德立行。徐干在《中论·治学》开篇即指出,古代的君子能养成高尚的品德,树立卓越的品行,使“身没而名不朽”,这主要在于学习。他认为,人通过学习才能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这也是圣人最看重的要务。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辨认不出,当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此所谓“学者,心之白日也”。
“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孤身独处地想得到智慧,不如努力学习而达到目的。徐干主张学习需要付诸行动,“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老是站立在墙根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能够抵达,昂首宣告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好翅膀能够实现,空谈空想都不如踏踏实实去学习。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古人治学非常重视笃行。《荀子·修身》言:“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路程即使很近,不走也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徐干就继承了这样的治学思想。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就如同天空的运转,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徐干主张治学应持之以恒,勤学不辍。这正如荀子的治学主张“学不可以已”,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停止。徐干又引用子夏之言:“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强调学习需要自律,每天温习,自我激励,这样自身的学习精神就不会懈怠。徐干认为学习“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学习如同登山,越爬越高;如同睡眠,越久越充足。学习需要持续坚持,如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因为其难而松懈或放弃,是非常错误的。徐干自幼好学,童年时已能“诵文数十万言”,14岁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致使其父恐其劳累致病,常禁止他夜以继日地学习。未至弱冠,徐干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徐干认为“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譬如“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马虽然有善跑的腿,但如果不熟悉驾车就算不上良马;“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正如人虽有美好的资质,但不学习道理,就不能成为君子。因此,“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资质与志向相比较,志向更重要。这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主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一致的。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不知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志向。徐干淡泊明志,“潜身穷巷,颐志保真”,不慕权贵,“轻官忽禄,不耽世荣”,不嫌贫苦,“并日而食,不以为戚,养浩然之气,习羡门之术”。当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冠族子弟结党权门,交援求名,竞相尚爵号”,而徐干不与世俗同流,“闭户自守,不与之群”,“昃不暇食,夕不解衣,昼则研精经纬,夜则历观列宿”,他苦研经史,坚志守节,只专志于学。
“群道统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善于学习的人要综合学习各种道理和学问,将各种道理和学问都统一掌握在自己的心中,各方面的观点和言论都集中在自己的口中,“唯所用之”。徐干主张为学应兼收并蓄、博采众识。他说,“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大美的音乐,不仅仅取决于一种乐器的声音,美味膳食的调和,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菜品的味道。倘若“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徐干指出,“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只有能汇总群道,将各种道理和学问汇于一身,才能达到如《诗经》所云:“学有缉熙于光明。”经过这番日积月累,终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独自一人思索则思路阻塞而不畅通,独自一人做事就会处处遇到困难而无法成功。徐干主张学习需要向外界学习,借助师长的力量,指出“君子必择师焉”。人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光明指引,这样才能透彻领悟世间的道理。“如火得风而炎炽,如水赴下而流速”,如同火得到风的助力后会燃烧得更加炽烈,河水流向低处流速会更加迅速一样。圣人向神明学习,如“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太昊观察天地而画出八卦,燧人氏观察季节变化而钻木取火,轩辕帝听到凤凰的鸣叫而创造音律,仓颉观察鸟雀行走的印迹而创造了文字,这些都是圣人向神明学习,从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的例子。“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颜渊和子贡向孔子学习,颜渊做到“闻一以知十”,子贡则做到“闻一以知二”,此皆是“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圣人之间也会相继传承而学习,如孔子承袭于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周武王承袭于成汤,成汤承袭于夏后,夏后承袭于尧舜。因此说“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即六经是先圣们因袭传承下来的经典,学者应“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徐干还主张学无常师,“有一业胜己者,便从学焉”,并且“必尽其所知而后释之,有一言之美,不令过耳,必心识之”,其志在“总众言之长,统道德之微”,“耻一物之不知,愧一艺之不克”。
“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学者治学应以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徐干针对汉代盛行的学者治经注重章句训诂之学风,提出了治学应追求义理,以实用为主,以大义为先,反对不思经文大义,而只着眼于章句训诂,将经学弄得面目全非的做法。徐干认为:“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徐干主张学习上要以研究精髓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训诂名物、寻章摘句。如果只致力于诂训名物,则会导致徒劳无功,不会有所成就。
王晓兵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