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化了实现这一愿景的战略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为新时代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绘制了新蓝图,设计了新路径。
2024年1月初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什么是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怎样建设美丽中国主要部署了以下重点任务: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第五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15部分60项重要改革内容300多项重要举措《决定》第12部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八项重点制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指出,自2018年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审计制度。
目 录一、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四、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五、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六、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七、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八、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九、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01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就显著,从2013年到2022年,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十连降。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 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02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 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01020304
03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不再新增围填海。到2035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人为过程,一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是由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比如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碳排放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界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少。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控碳阶段”第二步第三步争取到203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之内。“减碳阶段”争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低碳阶段”争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中和阶段”力争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
我国开凿运河的历史悠久,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沟通南北经济发展的京杭大运河。近年来,京杭大运河开通了内河航运,包括内河货运和观光旅游,产生良好效益。(三)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积极发展内河航运目前,全国很多省份都在大力开凿运河,比如河南为开凿运河投资1400多亿,广西投资680亿元建设平陆运河,江西斥资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重点用水行业、产品用水效率,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四)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