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多重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立足于全新的历史方位,认真思考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目标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更加符合当前中国实际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2]。从国际视角来看,世纪疫情之后全球经济被严重影响,增速缓慢,敌对势力为转移本国政治压力和经济风险,不断推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美西方为维护旧国际秩序,扼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成长和传播,多途径侵蚀国人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由此可见“意识形态竞争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前沿阵地”[3]。
从国内视角来看,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大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党作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的重要判断,这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创新发展和全新定位,凸显出该项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不断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性,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统摄下,制定出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逐步构建更加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
二、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还体现在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多重问题与挑战。
(一)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方式更加隐蔽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朝纵深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也采用了更加隐蔽的方式。他们以国际文化交流、科研合作、学术论坛等为媒介,打着“学术无国界”的幌子,渗透进国内学术领域,企图以此改变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认知,延缓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同时,他们粉饰并宣扬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生活模式,输出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使国人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和娱乐至死思维,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能力,这必然会消解人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学习和吸收,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徒。
(二)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守护好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关键所在。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不断加大力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学习和活动的参与主动性仍然不强。主要体现在宣传教育的形式单一,宣传手段陈旧,宣传内容侧重理论化,宣传活动策划组织不当,现场管理不到位,不能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困难和诉求,民众学习获得感较低,难以引发群众学习热情。
(三)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人才是意识形态工作中最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级人才仍然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国际上的号召力也有待提升。社会管理人才存在对意识形态斗争的警惕性不够,应对斗争的手段固化、陈旧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常规化培养建设机制,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残酷性、严峻性理解不够深刻,严重影响工作效果。
(四)网络虚拟社会意识形态治理规范化建设仍需加强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网络虚拟社会的迅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但仍有不足。美西方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地,凭借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多种手段传播腐朽、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肆宣扬西方多党制、生产资料私有化等,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社会传播、引领效果。
依附网络的各种犯罪行为、违法陷阱层出不穷。诚信问题、价值观塑造问题、模糊历史问题、生活观念不健康等问题已成为网络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力的首要问题。目前各社会管理部门对网络大数据技术的利用效率不高,不能及时精准捕捉意识形态领域信息敏感点、热点,出现应对滞后、被动处理的情况,影响网络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宣传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三、新时代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多重路径
“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在意识形态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6]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7]是保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建设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刻不容缓。
1.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安全预警领导机制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企事业单位和民众共同参与,各级党组织不断发挥党委核心作用,成立安全预警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政策和措施,指导安全预警工作的实施,制定突发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和行动计划,指导和协调应对危机的各项工作。同时对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和设备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2.要积极搭建意识形态安全“塔式”预警系统。各级党委要想做到科学判断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发展走向,除了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意识形态安全观”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人力资源建立起信息收集机制、研判与反馈机制、决策机制、问题解决机制等,对敏感事件、社会舆情、外部渗透趋势等及时进行分析报告。首先,将社区网格作为“塔”的基底层,充分收集信息上报。其次,建立专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提升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发现和处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已经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做好初步研判分析。最后,领导决策部门以前两层工作为基础,把握情势变化并做出合理布局、科学决策。通过全社会成员的齐心协力,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反对、批判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民众学习热情
要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叙事性表达,从宣传载体和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使民众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占领意识形态阵地。1.“新”“旧”宣传方式结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效力。党政机关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时,将传统宣传途径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内容,线上线下投放双管齐下,调动民众参与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效力。对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建议以虚拟技术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编辑,利用信息技术让红色教育基地活起来。
......